首页 好句好段摘抄 人生读后感七篇

人生读后感七篇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人生读后感七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读后感 篇1

《人生》讲述了高加林从城市到农村,从农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回到农村的故事。**戏剧把他推到了人生的巅峰,无情地把他拉到了起跑线上,实在太真实了,似乎那一代人都能感受到。就这样,他在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冲突中,开始了戏剧化的生活。

高加林是一个追求卓越的人。在当代享乐主义的摧残下,我们已经远离了追求梦想的精神。在一个繁华的城市里,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的发展,慢慢地湮灭了我们的雄心壮志,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自娱自乐逐渐成为我们的看门人技能。所以《人生》的出版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给许多处在人生分叉口的人给予启迪。

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平等的看待每一项职业,它都在为这座城做出贡献,就像高加林,他并不逼视农民,但是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当农民,所以他拼命的读书,就是不想一辈子成为这土地的主人。对于自己所热衷的事情,就不遗余力的去做,要不然你可能就只是眼前的你,科技的附庸品。

《人生》有高加林与刘巧珍、黄亚萍两条爱情线,给我们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爱情。在这两段爱情中,我也改变了对加加林的态度。我很敬佩高加林身上的那种无畏精神,但是他抛弃了善良纯洁的巧珍,让人觉得十分的可气,就像你疼爱许久的宠物,有一天他跟着其他的宠物跑走,而你只能在人海中祝福,她能遇见跟你一样疼爱它的主人。

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是纯洁的,但充满了困难。巧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美丽乡村女孩,而高加林是一个留在城市的知识分子,这使得他们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加林是教师的时候,巧珍在旁边默默的看着,加林回到农村,她才敢于表露心扉,她的感情在一定程度是抹平了高加林跌落的悲痛,她陪同他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所以他们可以算是患难情侣。

巧珍帮加林将烧饼卖出去,为他想好所有的说辞,既避免了尴尬,又保留了加林的自尊,她对加林的爱是纯粹而真实的。但他们充满了磨难。他们被知识分子阶层的差距隔开了。在加林面前,巧珍总觉得自己没有文化,看不起自己。他们之间也有家人反对。巧珍的父亲看不见被送回的可怜的男孩。他还用现代的爱情方式摧毁了女儿的清白。

最后,巧珍因为固执而放弃了拦网。在走到一起之前,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各种困难。

黄亚萍的出现使他们之间的矛盾提前爆发。高加林因为他叔叔的原因到城里当了通讯员,很快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知名人士”,也让黄亚萍对他的爱重新燃烧了起来,抛开一切,对他展开了猛烈的追求。高加林随着眼界的开阔与心境的提升,也渐渐发现了黄亚萍的见识广阔,能给自己精神上带来许多惊奇的地方。

所以当巧珍来看望他与他说家中老母猪下了几只的仔,今年庄稼收成怎么样时,彻底的击垮了高加林心里的防线。他明白如果他与黄亚萍在一起,他的精神与物质上都会得到很大的满足,而巧珍,他心里是喜欢的,但又不愿自己的以后是与这样一个平庸的农民渡过,每天都是些生活琐事。于是他决定在精神上选择黄亚萍,如粪坨般地将“金子般”的巧珍抛弃了。

《人生》当中教会了我们许多的道理,那些前人慢慢品尝的痛与爱,都在触发我们身上每一个器官,让我们去体会如何追求我们所热爱的事物,如何懂得取舍。正如书中所说:“人生的路虽然很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我们都处在人生的开始阶段,此后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我们之后的生活。如果你不想像看《人生》这般惋惜,就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让他人也来惋惜你。

人生读后感 篇2

见最近刚看完路遥的《人生》。今天写这本书的读后感。

读后感类似一个放生的过程,就像心中潜藏着虫蛹,好书为它们提供了合适的条件,让它们蠢蠢欲动,当我们坐下来敲出文字时,无论它们是美丽的蝴蝶还是灰色的小娥,都会扑棱着翅膀得到放飞。

故事简介:高加林中学毕业后,他回到农村,成为一名民办教师。两年后,他被村支部书记的儿子加冕,只好回家工作。在他丧气低迷时,一直暗恋他的农村姑娘刘巧珍,主动走近他并表白了自己的爱情。

两人相处融洽后,从事外国革命的高加林叔叔回到当地工作。为了讨好叔叔,下面的小领导安排他到县委做宣传干事。他做得很好。

高加林一直想摆脱农村,在城市里大展身手。对于未来,他和巧珍分手,和高中同学黄亚萍重新确定了恋爱关系,同时准备和黄亚萍的家人一起去江苏老家,那里有更大的事业舞台。

正在这个时候,有人举报了他——走后门转干,高加林再次卷铺盖回农村。这时,巧珍已经和别人结婚了,黄亚萍只能和他分手。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感受路遥的言辞和情感是简单而热情的。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曾经生活过的土地的热爱。

也许正是因为这份热爱,他笔下的农村是美丽深情淳朴的,犹如文章中塑造的德顺爷爷和刘巧珍,他们身上没有任何瑕疵,任何人在他们面前都会相形见绌,无论农村人还是城里人。

但我所居住的农村并没有德顺爷爷和刘巧珍,会有萧红《生死场》里面的一些感觉,只是没那么严重。

真实的农村应该是《人生》中剔除了德顺爷爷和刘巧珍后的存在,小农意识会有,自私懦弱会有,当然善良淳朴也有。

因此,年轻人想要逃避的不仅是繁重的体力劳动,更是小农整体意识的桎梏;他们追求的不仅是成功,更是精神的释放和滋养。

对高加林的思考经验很有代表性。农村高中毕业生一直被高加林难堪。从事农活一方面没锻炼出来,更重要的是内心接受不了。去城市工作,城市根本不给你机会,也不愿接收你这个外来户。

高加林成唯一名民办教师,这是许多农村高中毕业生的必由之路。他教得很好,受到学校和学生的赞扬和欢迎。他的人生计划是努力工作,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正式的工人。

在这个时候,他被关系户顶了。

心情苦闷时,刘巧珍走进了他的生活,即使在和巧珍热恋的时候,他也时时惦记着向往城市的“英雄梦想”。

喜从天降,因为舅舅的关系,他被安排到县委当宣传干事。在他的新工作中,他很灵活,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时,他感到与文质彬彬、善良、美丽却目不识丁的刘巧珍相距甚远。

高加林错了吗?不要妄下结论。先问问你自己。如果我们处在他的位置,我们会比他做得更好吗?

行现实比道德更有力量。现实是,如果高加林在农村,他会和刘巧珍在一起;如果他在城市,黄亚萍会和他在一起。

黄亚萍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高中时,她是高加林的同学。那时,她喜欢他。高中毕业后,高加林回到了农村。他们之间的距离只有十英里。没有人想继续交流,也没有人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高加林回城后,黄亚萍开始追他,热情地爱他。高加林又被辞退了,回到了农村。他们选择了分手。

黄亚萍错了吗?她是父母的独生女,父母都是干部。她有没有可能跟着高加林回乡务农?如果那样,他们会把人生搞得更加糟糕。

当然,我们希望高加林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永远像巧珍一样,这将是他一生的福气。只是,24岁的他当时还不懂得,这个女人的珍贵。所以,他栽了人生路上第一个大跟头。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过来人都知道,栽跟头要趁早。这一切对24岁的高加林来说都是最宝贵的一课。虽然要花很多钱,但为时不晚。

人生读后感 篇3

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考验,抱着一颗真诚的心,选择正确的答案,未来的道路一路顺畅;倘若一不留神,昧着良心做事,可能就会埋葬了自己的一生。

《人生开关》这篇文章具体讲的是一个因贫困、毫无经济能力的大学生面临失学的危机,而山区唯一的赚钱方式,就是砍柴。在矿上,只因自己力量不足,赚钱上学成了渺茫的希望。后来,一次偶然的机遇,他有幸成为矿上过磅记数的工人。

最好的朋友一次又一次地怂恿他,**他,甚至手把手的教他,多记柴的斤两,获得的钱双方平分,他也徘徊过、动摇过,可是,做人的原则这无形的力量根深蒂固的丝毫没有让他动摇,也正因为如此,他获得了光明灿烂的似锦前程……

在这篇文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母亲说的话:如果你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你就会腹泻。虽然这句话只有11个字长,语言不如诗歌优美,但却充满了深意:

人们不能为了利益而不理智,不能亏本挣钱。否则,他们得不到好处,反而会伤害自己。一位先哲曾说过,人生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黑暗或光明两种境界。

想当初,越王勾践遭遇亡国之痛,然而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复立楚国之社稷,重新开启了人生的大门;而吴王夫差在旗开得胜之后得意忘形,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终导致灭亡,关上了自己的生命之门,含恨九泉。

上帝是如此公平,你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就会为你打开一扇门。时时不忘做个老实人,时时恪守诚信的原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人生读后感 篇4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两者又紧密相连。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人生观的基础。

也可以说,人生观是从属于世界观的。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要经得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颓废人生观的侵蚀,防止正确的世界观的丧失。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生活目的决定着生活的道路、态度和价值标准,也是生活行为的驱动力。可见,人生目的是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不同的人生目标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不同的人生价值,高尚的人生目标影响人生价值。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切勿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实际上是碌碌无为的人生观的表现。一个人如果抱着“浮生如梦”、“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混世态度,其背后必然是低俗、庸碌和沉沦的人生观;一个人如果“看破红尘”,满眼只见烦恼、痛苦和荒谬,以悲怨愤懑、以心灰意冷的倦怠态度对待生活,其背后必然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相反,一个人如果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一定是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

在面临严峻挑战或各种矛盾和困难时,要端正人生态度。人生须认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重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人生当务实,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人生应乐观,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自信;人生要进取,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适应历史的发展趋势,以开拓进取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就能不断领悟美好人生的真谛,体验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要积极进取,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不能贪图安逸、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碌碌无为,否则,人生就会失去应有的光彩。

我们要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始终保持旺生的精力,充分发挥生命的创造力,在创造中谱写生命的辉煌篇章。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贡献必须尽力。任何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责尽责,就应该积极评价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能力。人的能力具有累积效应,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来增强。人生价值的实现也需要立足现实,坚守岗位。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但每个人都有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要与时俱进,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共同前进,实现人生最大价值,创造无怨无悔的青春人生。

人生读后感 篇5

一菲利普一个出生就长有一只畸形的可怜男孩,当人们都在为他的未来担忧的时候,他的母亲也因为难产而死去。失去双亲的他由他的大伯威廉来抚养,威廉是一个教区的牧师,他以将来成为自己**人的方式来培养菲利普,将他送进教会的皇家学院念书,从而考上牛津大学后能回来继承自己的事业。然而,当时就读于皇家学院的菲利普,由于脚畸形带来的自卑感和同学们的欺凌,已经厌倦了在学校的学习,于是他决定放弃进入牛津大学当牧师的机会。

因为很想离开,去往德国过上他所幻想的自由生活,所以不假思索的选择了从事起会计师的工作。但是经过几个月技能培训后,菲利普发现会计这个职业枯燥无味,只能一天到晚的待在“小格子”里浪费青春。于是,他放弃了会计职业,开始画画,走上了成为艺术家的道路。然而,要成为艺名艺术家,不是一双灵巧的手和一颗聪明的心,而是需要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灵感。

但是菲利普这两样一个都没有,在一次请导师鉴赏他的作品时,他听取了导师的意见后,又放弃了成为一名艺术家的想法。

这一次菲利普并不是“一无所获”,在巴黎他认识了很多的朋友、因为缺乏绘画天赋而自杀的少女、可以婚姻为代价的米尔德丽德、嗜酒诗人克普朗,并且提升了自己对美的鉴赏能力。

离开巴黎后,菲利普又去圣路加医学院学医,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伦敦他遇见怀了孕的米尔德丽德,深深坠入情欲之中的菲利普精心的照顾起米尔德丽德的生活起居,为她处理每一件琐事。但是米尔德丽德并没因为他所做的一切的事情而感动,最终于菲利普在医院认识的朋友相恋,在菲利普用尽资产和**赔本的时候,再一次的离开了菲利普。失去了财产的菲利普只能靠在商店里卖东西来维持生计。

直到他的大叔威廉去世,他才给他留下了遗产,完成了学业,获得了医学资格证书。他原本打算去西班牙旅游,在了解了莎利的想法后,选择留在伦敦和莎利结婚。

二整本书讲述了菲利普青少年以来的遭遇的坎坷以及如何被自身本体的枷锁、宗教的枷锁、情欲的枷锁、人生的枷锁和现实生活的认知。

因为自己天生的缺陷而造成的跛足,让童年的菲利普饱受歧视和欺凌,直到青年这个缺陷还一直是他人反击的杀手锏。他失去了与同龄人玩耍的能力,如踢球、赛跑等。朋友很少导致了他的性格孤僻甚至有些自私,对于朋友他很珍惜并且想将其占为己有。

被自身困扰的他开始相信“信能移山”的想法,开始祈求万能的上帝能够赐予他一双完整的双脚,并且脱去睡衣跪在坚硬的木板在寒冷的夜晚进行礼拜,认为这样能更加虔诚从而更能让上帝怜悯,一直到看到“背着十字架的囚徒”他才渐渐意识到背着沉重十字架的囚徒是因为上帝看见他有一双结实的臂膀。上帝的话语也许不会给你改变一切的力量,但它可以让你理解接受一切的信念和勇气。正如失聪眼盲的海伦.

和凯勒一样,她有着非凡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因为她正确理解圣经中的话语,所以她周围的人和读者都能从内心感受到她甜蜜的爱。

渐渐接受自身缺陷的菲利普,开始慢慢摆脱对自身和宗教的枷锁,但是他又遇到人生中最困扰他的枷锁——情欲。受困于情欲枷锁中的菲利普被情欲撕碎的体无完肤,他耗尽了所有的资产和疯狂的痴情依然换不来米尔德丽德的半点真情。米尔德丽德也在情欲和缺乏理智的情况下患病而死去。

对于情欲的枷锁我深有感受,因为与书中青年的菲利普一样,每一个正值青春的男孩女孩们都抱有着对爱情的无限遐想,对于环境周围中青春活力的异性都抱有一丝情愫,爱情是美好的,但是单方面的爱恋是痛苦的。于是我们被自身的情欲折磨的遍体鳞伤,渐渐的只会将喜欢停留在唇边、将泪水倒流在胸膛,潜移默化的承认自己就是爱情中卑微的那一方。

如何摆脱欲望的桎梏,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们太多的解释。因为也许当菲利普牵着萨利的手走在日出大道上时,他还没有完全忘记米尔德丽德。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荷尔蒙分泌的减少,我们的理智会逐渐超越我们的情感。我们也像菲利普握着正确的手,走在日出的路上。

那时候,拴在脖子上的情感枷锁可能会慢慢释放!

菲利普曾经想成为一名牧师、一名会计、一名医术家,最后,他和父亲一样,成为了一名医生。如同成长中的我们一样,我们也曾思索过将来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行业以及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本书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就像地毯上布满了图案一样毫无意义。

我更喜欢将毫无意义理解为平凡,因为生活本身实质上的确是毫无意义的,每天太阳东升西落,四季不断的更替,没有过多改变,但是在这最平凡不过的现象中却是充满了乐趣,太阳升起,我们能够感受温暖的阳光抚摸我们的脸颊,太阳落下,大地昏暗、阴森恐怖。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活如同一张各个颜色编织的美丽地毯一样,最终又回归于平凡。你问我生活是什么?

我会说,生活是生下来活下去,然后用尽一生去编织的一张地毯。你问我人生是什么?我会说人生是一段人生旅程,然后用我的生命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在地毯上添加不同的图案,最后形成一个图案地毯供他人使用。

人生读后感 篇6

殷海光先生在《人生的意义》一文中提到了人生的四个层次:物理层,生物层,生物文化层及价值层。物理层与生物层是自然界任何生物均有的层次。

而价值层被称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层级”。只有人有精神创造,只有人有梦想、有理想、有道德。

殷海光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说,不经过生物培养层,人们是不可能跳到顶端的。如果我们起飞,高等精神文化和道德实践的发展将失去支撑。我们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将重点放在名教、仪制、伦序、德目的维系这一层次上,并不太重视生物文化层,导致精神文化和现实生活脱了节。

那么现在呢?现在的文化价值取向呢?作为一个经历过高考,经历过为“未来”拼搏的时代,经历了大学一年生活的大学生,我现在是否应该达到一个能明确自己人生目标的程度呢?

而那个“未来”,我又是否有个明确的概念呢?

初中的我想要的是一种平静的生活。曾想过找座苍山,找片竹林,找个依山傍水清静幽远的地方安静宁和的过一辈子。那时的自己看淡名利,不求物质上的富有,只求心里的满足。

渐渐的,不知何时,另一种想法渗入了脑中。因为名利不再是那么平和的心态,金钱、名誉,心中对它有着淡淡的渴望。两种想法在脑中冲撞,不知该遵循哪个去生活,所幸,高考的到来暂时中止了这段矛盾的时期,不再思考生活态度的问题,只是埋头于书本中,遵照中国社会几十年形成的意识——经过高考、升入大学,为自己未来要生活四年的地方能更好一些而拼搏。

大一的一年,在很多人看来,是我浪费掉的一年,然而,辩证法又一次起了作用,我思考了在我高考时期封存的有关生活的问题,有关人生的问题。每天晚上我都在黑暗中思考。是生活,或者时间迫使我思考。

我经历了曾经想不到的困境,我经历了一个困难却又重要的一个时期——成长,没错,就是成长。我承认,从我生命的那一天起,我就一直在成长,我的身体,我的思想和我一直在变化。然而,在我看来,这段时间足以改变我的未来。在这一个时期,我对于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我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些模糊的影像,对于“物质与精神”这个敏感复杂的话题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初中的我太过幼稚,那时的自己所说所想多少都受书本的影响,被书中所描述的悠远美好吸引,敬佩书中所写的正义勇敢的人。那时的作文,如果说要给予一个评价,我想可以引用殷海光先生文中的一句话:“想法高的很,但也空得很”,而我那时的想法也称不上高,只是看了很多类似的文章,听到了很多的类似的道理自然记在了脑子中,不过,却并没有驻进心中。

只是单纯的知道而已,却并不明白其中蕴含的真正的意义。往往在写完文章后却感觉到一种失落,一种空空的感觉,就是那种说了很多连自己都不明白的话一样无助与悲哀。渐渐地,我讨厌这种写作方式,渴望有一天能写出我想要的东西,不管是什么形式。

只有那样一种形式才可以写出自己真正想要记下的情感。也许,初中时的我所追求的人生是一种自由的,不受束缚的人生,那时的自己,是渴望自由的,是不愿被束缚的,是从心中反对被这个世界的条条框框所约束的。现在的我看那时的我,会说:

“很单纯很天真但是很幼稚”。那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对人生的那样的理解是一种特权,只适用于特定的唯一的一个时期。在每个人的人生中是不是都有这样的一个时期,只考虑精神层面,只满足自己的小小的虚荣心,并不在意任何物质上的问题,所谓的“精神文化与现实脱节”。

时间真的是最神奇的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观有了一些改变。真的是经历过的事在不知不觉中就改变了自己,使自己走向的不再是自己心中最原始的路。但至少现在的我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偏离了心中最向往的那条路,然而却走上了适合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路。

曾经的无数“崇高的”理想,梦想与坚持,都被现实改变了。未被改变的就像是一场奢华的舞会,华丽美好,令人留恋不忍散去。不过,毕竟这只是一场舞蹈。没有资源的补断补充,就不可能维持下去。

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明白这个事实。应该很早,但我不想接受。我知道我是在逃避,不愿自己坚持多年营造的属于自己纯净天空受到任何污染。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挣扎,就像蚌壳里的沙子。

磨砺的过程中,明白了很多。现在的自己知道了不能逃避,知道了万物的相对性,知道了任何事物之间都会以某一种关系连接着。现在的自己,可以在写文章的时候思考,可以写下自己的想法,可以写下驻进自己心中的东西。

在敲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很累却也很满足。

“精神文化与现实”曾是深深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现在的我对于它的看法与殷海光先生的想法相似。中学时学政治时总是重复着这样一句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能一味的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而忽略了“我们要生存”这样一个事实,这样的态度像是一座没有打好地基的摩天大楼,虽然壮观,却极容易倒塌。没有梦想和理想的生活,失去了对人的追求和热爱,白白浪费了生命,我认为这也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精神世界的美好确实是我的最终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我可以生存的基础上。在不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不违背自己的良心的情况下尽一切的努力让自己生活的好,让自己有精力去营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可以有资源维持那场舞会。

人生的意义,我想没有人能说清楚,这是一个太宽泛、太严肃的话题。我只知道我可以有意义地利用自己的生命,完成我的追求,值得这短暂的生命。

人生读后感 篇7

我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的书名。两个简短的人物吸引我去读它。作者于广爱的话深深地启发了我:人生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生命之海的灯塔

人生理想确立后,一系列的决定就成了人生的轨迹。昨天的决定形成今天的现状,今天的决定创造明天的辉煌

是的,人生需要一个终生投资计划,你会投资,就可以在晚年得到返还;你透支了,则会在晚年遭受报应.少年中年老年是人生的三个阶段,也可以说是真善美的三个阶段___少年为真,中年为善,老年为美.这三个阶段构成了生命的历程.

朱熹说过:”少年处不得顺境,即需要磨练和坎坷,中年处不得闲境,即不的偷闲需要勤奋创业,老年处不得逆境,那

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以前我也曾经抱怨过工作太辛苦,总是幻想着能安逸的度过每一天.可是现在我再不敢妄想了,我要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因为逆境才是最好的共产党员.优质的共产党员应敢于进行智力投资.

定报刊买书籍是智力投资;学电脑连打字是智力投资;听课接受培训也是智力投资.每个人的投资都要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一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总是各有短长,关键就是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确定位自己的人生,才能在竞争中不断走向成功

此时的我斗志昂扬,因为我要走出一个精彩的人生.我元从现在起认真的思考人生,谨慎的投资人生,定位人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度过每一天.

明星学校陆梅仙

2008年3月10日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