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好句好段摘抄 逍遥游观后感

逍遥游观后感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逍遥游观后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逍遥游观后感(篇1)

“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人教版第四册所讯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

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

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

大宗师》):“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故“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其次说“游”。“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

《庄子》一书在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但庄子的哲学是关于人的精神自由。他关注人们的精神活动,从人们的精神自由中寻找生活的出路。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指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漫游”。

“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这样的“游”才“逍遥”。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学说的最高理想。

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鉴于她最漂亮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族。

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与惠。

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

现实生活中,人们要么为名利而战,终日惶惶不安;要么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要么注重物质享受,忽视精神提升。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享受其中,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不愿意花一个小时读一本好书。他们更愿意做的是泡在网吧里或在麻将桌前搓一个小时。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撑和推动。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逍遥游观后感(篇2)

我想一提到庄子,大家可能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吧。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上个世纪末,有一首歌叫做《潇洒走一回》,潇洒来去天地间,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声叹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当年……”。无忧无虑的脚步总是来来往往,沿着中国千年历史的长河,顺流而下。有武陵桃园,遗世而独立,自在悠闲。

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有庄子,也只有庄子。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

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

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顺应天地之道,跳出万物的束缚,无事,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之灵互动,自在。

看庄子的《逍遥游》,首先就要看一个“大”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巨鲲大鹏,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磅礴。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大格局、大气量、大胸怀是逍遥的第一步。

事实上,生活是一样的,但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生活。在每个人面前,生活是一种不同的颜色,只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如何面对它。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够深,那么则无力承载大船。同样的,在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声就是人生鸣笛启航的标志。我们在书海和困难中逐渐成长,风雨交加,小船成了大船。

倘若没有在学***中的知识、能力、经验的积淀,水不够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机重重。当然,内涵和深度的积累无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这也是自由行的前提和条件。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感到疲惫不堪的时候,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逍遥游观后感(篇3)

“前段如烟雨迷离,龙变虎跃。后段如清风月朗,梧竹潇疏。善读者要须拨开枝叶,方见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饭也。”

生于战乱年代,不与名利所羁,逍遥荡然于天地。

以“鲲”“鹏”“鸠”“朝菌”“蟪蛄”的时空范围限制描绘出了战国时期各类人物的心理限制。“天地”之大不在于金钱之多抑或官位之高,而在于人对于外界诱惑的抵御能力之强。开篇以“鲲”“鹏”作喻,气势恢宏,“鹏之大”并非是庄子眼见的实景描述,而是庄子对于自我灵魂的向往。

而后又写无论是“芥”或是“杯”,在水面漂浮都有其条件,而“鹏”之所以能“绝云气,负青天”也需要“风之积”以“负大翼”。后又以人远行距离作比,行愈远,则备之多。蜩与学鸠的对话来衬托二虫的“小知”和鹏的“大知”,“朝菌蟪蛄”的小年与“冥灵大椿”的大年对比,突出了一种差距,这种差距并非是简单的时间长短差距,而是庄子的心与现实世界的差距。

庄子不理解现实,现实也不理解庄子。在战争中,庄子不仅饱受生命之苦,也饱受外界的诱惑。庄子一生所秉持的“清静无为”看似平淡,但其中对于人心的考验就如同佛教的苦修一般。

自由一词被庄子描绘的淋漓尽致。看似洞穿荣辱的宋荣子也“尤有未树也”,看似逍遥可“御风而行”的列子也“有所待者”。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自由,庄子给出的解释是“无己”“无功”“无名”。

对于物质世界中的名利是阻止人们自由的枷锁。顺其自然不强求才是真正的逍遥之“道”。

社会学131班

逍遥游观后感(篇4)

22112101

人们常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由此可见,追求心灵的自由是亘古永恒不变的旋律,寄予着人们对生活最纯净最神圣的渴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充裕已满足不了人们心灵的需求,富裕的物质和丰富的生活也让人们的心灵不再平和与安宁。没完没了的忙碌充斥着大脑。激烈的竞争和沮丧让人喘不过气来。

于是,人们开始向往心灵的自由,摆脱世俗世界的桎梏和桎梏,寻求适合自己的生活方适合生活状态,在复杂中寻求自由,在复杂中感到轻松。有了精神的追求,我们才能寻找到美,才会审美。为了幸福和自由,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应该敞开心扉,用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的美和趣,努力做一个思想自由的人。

庄子有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确,心若自由,如沐长风。然而,在当今充满压力和危机的竞争社会,有多少人身心自由?

或许认为单身是自由的吧,可又因为年龄大了尚未成婚而忧伤烦恼;或是结婚了,又因为婚姻的不幸而离婚而感到自卑,你就不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了。没工作是自由的吧,可又因没有事业而努力不成,或是有了工作又没有干出一番事业或是事业不很理想,或是没有达到顶峰而懊恼吧。这些琐事烦恼更加让人不得片刻的自由了,不自由的理由和解释实在太多太多。

心灵的自由不是逃避,也不是为所欲为。正如华盛顿所说:如果放纵自由,你将迷失在自由的深渊中。

自由是真诚、坦荡、纯净、追求梦想、热爱生活的心,是豁达开朗的心态。一言以蔽之,对于心灵纯洁自由的人来说,生活充满了甜蜜和快乐。

我想,世界上自由之人有两大特点。一是思想豁达,内心平和,热爱生活。二是能够主宰自己,坚定地争取维护自己的自由。

我们生活中缺少的是选择自己的生活,自己支配自己的情感世界,而不是盲目追求名利。无论是总是看别人如何生活,还是看别人的生活,活在别人的眼里,都是一种典型的精神不自由。

《时尚》客座总编辑翁菱认为,生命在世注定要面对灵魂的孤独,但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在黑暗中寻找坚持,在繁华中享受寂寞。的确,心灵的自由在自己,不是别人给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为自己寻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好居所,过着悠然自由的洒脱生活;旷达狂放,自由懒漫的嵇康喜好打铁,铁铺子就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个小型游泳池,打铁累了就泡会泉。回归自然,“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这样随性自由的生活好不自在!

此外,心灵自由之人一定是经常徜徉于书海之中的。言语可以清除心灵的浮尘,使喧嚣的世界瞬间由浮尘的宁静沉淀,使心灵自由飞翔。又比如,试想一下,随着旋律的跌宕起伏,灵动的音符跳跃在青山绿水之间,心灵是否能够感受到那份博览大山大水的喜悦与自由呢?

因此,如果你想追求心灵的自由,千万不要错过精彩的**。

诚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方式千差万别,但只要你对自由保持一颗尊重和信仰的心,幸福和幸福就永远不会离开你。

逍遥游观后感(篇5)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读庄子《逍遥游》

“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读着这令人激情澎湃的文字,眼睛仍停留在书本上,心却已经随着庄周去那南溟逍遥的畅游一番了。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其邪?假如我是那展翅欲飞的鹏鸟,我会不会去艳羡天空的湛蓝和云朵的洁白?亦或是仅随本心,飞向广阔的南溟?

自古以来,大鹏就被赋予了各种深邃的含义,其中大部分是用来表达他们的远大志向和远大理想的。可是我却觉得,此“逍遥”非彼“逍遥”,“逍遥”在词典中的本义便是悠游自得的样子。而拼尽全力去追梦的路途注定无法逍遥自在,怡然自得。

当鹏鸟不再逍遥,它还愿意去那如梦般玄幻未可知的南溟么?

读逍遥游,最羡慕的,最喜爱的自然是鹏鸟的逍遥,而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主张不争名夺利,主张隐逸避世,他笔下的鹏鸟自然是他思想的化身,他笔下的《逍遥游》自然是绝对逍遥的。其实鹏鸟御风而行,它的最终目的地可能并不是任何一个固定的地点,途中经历过的风景也好,北冥也好,南溟也好,天下之大任我逍遥,这难道不是自由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么?

在《逍遥游》中,除了鹏鸟这个主角,蜩,学鸠与斥鴳这几个配角也让人眼前一亮。“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而彼且奚适也?

”斥鴳最多只能飞到数仞,它的眼界必定不能与大鹏相比,所以嘲笑大鹏南徙也情有可原,它的眼界被自己仅能看到的一小方天空束缚着,他不能够向鹏鸟一样尽情的遨游。文章中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不仅仅是学鸠与鹏鸟,还有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对比,还有小智和大智的对比,小年和大年的对比等等。但这众多的对比只是为了突出强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定乎内外之分的宋荣子,御风而行的列御寇之间的对比。

先扬后抑,先对宋荣子和列御寇大加夸赞,然后再通过贬低他们来引出文章中真正想要推崇的人,那就是修养最高,物我不分的至人,无所为无功利的神人以及不立名的圣人。这三个都是庄子的夸张,或者说是他想象中的人物。因为人在世上不可能完全无我,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也不可能实现。

虽然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能够达到,但对于庄子本人来说,拥有豁达的情怀,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不被凡尘俗世所侵扰,保持一颗超然于外的心,难道不是另一种践行逍遥的方式么?正所谓“子非鱼,安之鱼之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庄子笔下的大鹏需要凭借六月的大风才能够飞行,待到风停歇下来的时候,鹏鸟虽然不能够御风而飞,但仍然可以簸却沧溟之水。

在顺境时可以乘风而上,在逆境时也可以不必狼狈度日,这才是真正的潇洒。庄子虽贫,其广阔之胸襟足以支撑他笑看人生,这何尝不是一种逍遥?

愿鹏徙南溟时,逍遥任我行。

逍遥游观后感(篇6)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追求一个梦想——自由。从个体来说,柏拉图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孔子追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从民族来说,无数被压迫人民为争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独立而奋起反抗不惜流血牺牲;从国家来说,人们为寻求不断发展提出自由新口号:经济要求发展”自由**”、”自由竞争”,一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谋求更广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样要求自由的空气、自由的呼吸、以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面貌……

人们心中对自由的呼唤从古至今都在持续,在21世纪变得越来越辉煌。然而,什么是自由?自由在**?怎么实现自由?

我们心中久久的疑惑谁来解开?那么不妨静下心来,漫步于幽静的树木或湖畔,来品读一番庄子的《逍遥游》,聆听那从远古而来的期盼,来体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际。《逍遥游》是《庄子》书中的首篇,也是庄子本人的代表作。

在上《庄子研究》课程的时候,我认真地听老师解读了《逍遥游》这篇文章,在深入阅读之后,我觉得庄子的确不愧是影响汉文化甚深且远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阐述的观念也在数千年以下不断的对后世产生影响。另外,庄子也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这篇《逍遥游》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却有中心思想贯串其中:他就是要人们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牵绊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观念或是现实取向的功利价值观之中。

初见”逍遥游”三个字,很自然的联想到这样一幅悠然惬意的风景:一个学者立于竹筏之上,没有船桨,竹筏顺着水流漂游,两岸青山徐徐向身后远去。若问我庄子的自由该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诗人一样自由”。

但读完并深入学习《逍遥游》一文后,才发现上面的两个”很自然”的反应与庄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遥”真是差里百万里。庄子逍遥,是近乎忘却凡世间的一切复杂,纤尘不染的精神与灵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诗人学者,要么触景生情,要么因势感怀,都是为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所限,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逍遥游》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与我,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

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权,控六气之变,行无穷”。也就是说,心顺应天地之道,跳出万物的束缚,一无所获,没有自我,没有功德,无名,与天地之灵互动,自在自在。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庄子的“无忧无虑”是绝对的自由,不是相对的自由。

庄子把人生的最高境界描述为“无我,无天人之功,无圣人之名”。那是一种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之、心中无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潜心学习,为人生之腾飞打下厚实之基础,才能不畏险阻,翱翔于九万里之蓝天,做才能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以热爱作为奋斗之动力。

“自由行”是庄子哲学的总原则,是庄子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是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祷,是庄子从主观身体和客观现实中对精神的提炼。《逍遥游》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然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脱时空的天地。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现实生活中,人们要么为名利而战,终日惶惶不安;要么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要么注重物质享受,忽视精神提升。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享受他,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不愿意花一个小时看好书,更愿意做得是泡吧,或者去麻将桌上搓一个小时。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撑和推动。

因此,当我们有闲暇时间的时候,不妨捧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阅读,去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逍遥游观后感(篇7)

初见“逍遥游”三个字,很自然的联想到这样一幅悠然惬意的风景:一位学者立于竹筏之上,没有船桨,竹筏顺着水流漂游,两岸青山徐徐向身后远去。若问我庄子的自由该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像诗人一样自由”。

但读完并深入学习《逍遥游》一文后,才发现上面的两个“很自然”的反应与庄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遥”真是差了百万里。庄子逍遥,是近乎忘却凡世间的一切复杂,纤尘不染的绝对的精神与灵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诗人学者,要么触景生情,要么因势感怀,都是为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所限,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这里的 “逍遥”是安然自得之意,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逍遥自得。

《逍遥游》表现的是庄子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他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辩乎荣是人的枷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无为、圣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便有了真正的逍遥、绝对的自由。

从本篇内在主线看,庄子借助一组组寓言,层层推进,重重否定,最后导出了一个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逍遥游》要说明的是“人”怎样才能逍遥,目的落在“人”上。文中最先出场的鲲鹏,其势不可谓不盛,然而,它的飞翔离不开风,因为对风的依赖,他难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相对于鲲鹏,斥鴳的存在又有所不同,它认为逍遥的最高境界即“飞之至”便是翱翔蓬蒿之间,相对于鲲鹏,斥鴳为外部境遇所限制的同时,又受到自身视域的限制,包含着某种意义上的自我限定,这是对逍遥更内在的否定。

鲲鹏与斥鴳的存在方式,是对人之“在”的一种隐喻。就人类而言,存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些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能征一国”的“人”,庄子例举的这些人或热衷功名,为君所召,高登显位,得意忘形,以为天下莫不如己,却正如鸠之流,自得于蓬篙之间而已,这恰是不能逍遥之根。

宋荣子虽不为外物所动,不汲汲于个人功名,但他窃笑他人,自以为是,却仍有内外荣辱之分,还不能“物我两忘”超脱净尽。列子能乘风遨游,不汲汲求福,但若不御风则寸步难行,充其量与大鹏同列,所以“犹有所待”未得逍遥之妙,接着便引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一语,强调“无所待”。紧接着说“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在这里,庄子强调的是“至人无己”。所谓“至人”,就是道德修养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的人,“无己”是这种至高无上的“至人”所达到的境界。

反过来说,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不能说是“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己。这就是说,人要达到逍遥,必须达到忘记自己的境界,不达到这种境界,就不能排除“物”的干扰,为物所累,就不能逍遥。

庄子所讲的“逍遥”是一种绝对的自由,而不是相对的自由。庄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绘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是一种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之、心中无我之崇高境界。

只有如此,才能潜心学习,为人生之腾飞打下厚实之基础,才能不畏险阻,翱翔于九万里之蓝天,才能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以热爱作为奋斗之动力。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的提炼。《逍遥游》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游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脱时空的天地。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