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好句好段摘抄 王阳明名言汇总

王阳明名言汇总

“人要有为自己的心,才能克服自己的私欲,能克服自己的私欲,才能成全和成就自己。”经过精心寻找,励志的句子小编筛选出了关于王阳明名言的相关文献。随着创新思维的普及,名人名言已成为引领潮流的重要原动力,名人格言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并走向成功的道路。完成阅读后,赶紧找朋友谈谈你的意见吧!

王阳明名言(篇1)

1、你如果用厌弃外物的心去求静,反会养成一个骄傲懒惰的习气。你如果不厌弃外物,那么去静处存养,倒也是好的。

2、去掉私欲遮蔽,人人都能循得良知,人人都能得道,依良知直觉而行,本应无往而不乐,无往而不胜。

3、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4、凡作文字要随我分限所及。若说得太过了,亦非修辞立诚矣。

5、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6、王阳明倡导心灵的平静与宁静,他认为只有在内心淡定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面对外界的变化和挑战。

7、无所住而生其心,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

8、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讲习讨论,未尝非内也;反观内省,未尝遗外也。

9、人要有为自己的心,才能克服自己的私欲,能克服自己的私欲,才能成全和成就自己。

10、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哲学,他希望人们能通过实践和自我反省,实现个人的道德境界和人生价值。

11、万物之理无非是我的心。-王阳明

12、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若说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却不妨。

13、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14、知行合一:知之真实,行之明觉精察就是知行。-王阳明

15、王阳明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对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6、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然凡夫俗子,都可以是圣贤。-王阳明

1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都是我用的,是大道。二氏自私,是小道。-王阳明

18、王阳明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9、《大学》中讲的功夫无非就是明明德,明明德的功夫就是诚意,诚意的功夫就是格物致知。以诚意为宗旨和主宰去格物和致知,功夫才有落脚点。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

王阳明名言(篇2)

20、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在知道者默而识之,非可以言语穷也。

21、主要是专注于一个天理——王阳明

22、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

23、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24、功夫难就难在格物致知,这是思想念头要真诚、要符合天理的事。思想、念头做到真诚和符合天理,就会基本上使心做到中正,自然也就能修身了。但正心和修身也分别各有其切入点,修身大体上是就感情发出来后的情况而言的,正心是就感情未发出来之前的情况而言的。正心后则中正,身修后则平和。

25、王阳明强调了每个人的自我教育责任,他认为教育不仅来自于学校,更重要的是个人的自我修养和学习。

26、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

27、如果贪财、好色、追名、逐利之心等像做盗贼之心一样,都被清除了,只剩下纯正的心的本体,看还有什么闲思杂虑?这就是寂然不动,就是未发之中,就是廓然大公。自然就会感而遂通,自然就会发而中节,自然就会物来顺应。

28、眼睛没有本体,以万物的颜色为本体:耳朵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声音为本体;鼻子没有本体,以万物的气味为本体;嘴没有本体,以万物之味觉为本体;心没有本体,以天地万物感应的是非为本体。

29、问君为什么日期盼?烦恼场错用功。莫道圣门没有公式,良心二字参与。-王阳明

30、与其挖一个数顷之大但没有水源的池塘,不如挖一口仅数尺之小但有水源的水井,井水源源不断,不会枯竭。

31、为学大病在好名……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功夫好名?

32、仁是造化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天理,虽然它充满四周天地间,无处不在,但它的发生、流行、发展变化也只是个逐渐的过程,所以它才会生生不息。没有逐渐,就没有生生不息。

33、最简单、最广大的是复杂的极致,只在吾心,只为吾心。

34、如果你不忍受,你还不是更多。

35、人心的本体是寂然不动、随感应相通的。人心的本体在意念未发动时是隐藏的,在意念发动后显现,未发动和已发动是互相包含的关系,而不是先后的关系。

36、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核心思想,他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知识。

37、动静是一回事。在三更空空静静的时候存养天理,就是此时此刻应对事物的心:此时此刻应对事物的心,如果也是遵循此天理,就是那三更时空空静静的心。所以动静只是一回事,不能分开。

38、王阳明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应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理性去行动。

王阳明名言(篇3)

39、有人问:良知原本是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发而皆中节之和的,怎么会有过和不足的情况呢?先生说:知道了过和不足之处,就是中正平和。

40、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41、阴阳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动静一理也,一理隐显而为动静。

42、有意去求宁静,就越不能宁静。

43、心是一个整体的一,以它所有的恻隐之情而言就叫作仁,以它完全合乎时宜而言就叫作义,以它有条有理通畅无比而言就叫作理。

44、一就是天理。主一就是一心一意专注在天理上。如果只知道主一,不知道一就是天理,那么有事时就变成了追求物欲,无事时就变成了凭空臆想。

45、日:何者为天理?先生日: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46、语言表达混乱无序、没有条理,也足以说明其没有存养本心。

47、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48、善念存于心时,就是天理。这个念头就是善,还有什么善可想呢?既然这个念头不是恶,还有什么恶可想呢?这个念头就像树的根和芽,立志的人,长存、长立这样的善念就可以了。按照自己的良心去做事,就不会做出败坏道德有违规矩的事情,这只是因为立志修炼到已经很成熟的程度。从心所欲不逾矩语出《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9、王阳明指出,心性即为良知,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良知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50、专心在本体、本质、存养天理上用功夫的,每天都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专门在知识、技能、见闻上花时间的,每天都会认为自己懂得越来越多。每天发现自己不足的人,品德修养每天都在提高。每天发现和认为自己懂得越来越多的人,品德修养每天都在降低。

51、心印语出佛教禅宗,谓不用语言文字,直接以心相印证,以期顿悟。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52、王阳明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包容和尊重,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

53、功夫不由人急心,认得良知头脑是当,去朴实用功,自会透彻。到此便是内外两忘,又何心事不合一?

54、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事,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论有事无事,只是做得这一件,所谓必有事焉者也。

55、知行的功夫本就不可分开,只因后世学者把知和行截然分开,当作两件事用功,失却了知行的本体,而事实上知行是同出自一个本体的,所以,才有知行合一并进的说法。

56、空想、妄想有什么用呢?只要不忘记栽培的功夫,还怕没有枝、叶、花、果实?

57、欲求宁静,欲念无生,这正是自私自利、刻意寻求的病痛,所以欲念越生心越是宁静不了。

王阳明名言(篇4)

58、本心之外没有事物,例如,我心中产生孝敬父母亲人的念头,那么,孝敬父母亲人就是事物。

59、有入夜怕鬼者,奈何?先生日: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子莘日:正直之鬼不须怕。恐邪鬼不管人善恶,故未免怕。先生日: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货,即是货鬼迷: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惧,是惧鬼迷也。

60、体会到的与听来的不同。我当初给你讲时,知道你不明白,没有体会到什么。只有进入体会,深入体会,每天才会有不同的认识,才会知道这是没有穷尽的。

61、往往那种一味求静的人和情况,看似收敛,实属放纵、沉溺。

62、有一位长期听讲的下属,他说:这个学说很好,只是要处理的诉讼案件、文件太繁多,没时间去学。先生听了后,是这样回答的:我什么时候教你离开诉讼案件、文件而凭空求学的?你既然有诉讼案件要处理,就要从诉讼案件上求学,才是真正的格物。比如,审理某一诉讼案时,不能因当事人行事或说话无礼,而升起个发怒的心;不能因当事人说话办事委婉周密,而升起个欢喜的心;不能因讨厌当事人托人说情,而故意加倍惩罚当事人;不能因当事人的哀求,而不经意屈从当事人;不能因自己的事务烦杂,而随意断案;不能因旁人的故意罗织罪名和诽谤陷害,而随那些人的意思处理之。

63、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作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紧要出来,非鄙人所能特倡也。

64、有人问:好色、好利、好名等心,肯定是私欲,但那些闲思杂虑怎么也叫私欲呢?先生说:任何闲思杂虑都是从好色、好利、好名这些根上缘起的,从根源上找就能看清各种私欲的本质。

65、看得透彻,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说心印相似。

66、王阳明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思考的主体,应该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来行动,而不是盲从他人的意见。

67、有人说:先生已把致知的宗旨要义阐述到极致,看来在此想再进一步是不可能了。先生说:怎么能轻易这样说。再用半年功夫看看怎样?再用一年功夫看看怎样?用功越久,越感觉不同。这难以用语言表达。

68、原本没有所谓的善,也没有所谓的不善,性原本如此。对此能领悟时,只这一句话就够了,更没有什么内外的区别。

69、本性没有不善的,所以知没有不良的。良知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中,廓然大公寂然不动的本体,人人都具有。但是,人人本都具有的良知往往不能避免被物欲等私欲遮蔽,使其良知不能显现、不能被发现,所以必须学习以清除蒙蔽良知的众多私欲。

70、看、听、想、做等与理都是合为一体的,而未尝有什么看、听、想、做,这就是动而未尝动,即程颐先生所说的动亦定、静亦定,意思是本体和运用同出一源。

71、你不能等别人为你铺路,而是要自己走,犯错,最后创造自己的路。-王阳明

72、天地间万事万物也如花草,哪里有善恶的区分?赏花时,就以花为善,以草为恶。想用草时,反过来以草为善。

73、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74、异端语出《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

75、在一时一事上的中和,不是大本达道的境界。大本达道语出《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常人的本体虽时时显现.但往往时断时续、时明时灭,不是心的本体的全体所用。无时无刻没有不中才叫大本,无时无刻没有不和才叫达道。

76、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

读了“王阳明名言汇总”,有没有一两句让您喜欢的短句?希望您喜欢DMJU.NET小编为您推荐的句子大全,更多好内容请阅读王阳明名言,祝您开心愉快!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