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好句好段摘抄 中学生报告范例八篇

中学生报告范例八篇

我们在写报告时需要考虑哪些?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编写报告有助于指导下一步工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编辑为您打造了这份“中学生报告”,请相信我您一定能从这篇文章中获得所需的信息!

中学生报告 篇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来源

新时代,新潮流,新因素不断涌现,构成了我们的新生活,新时尚。我们愉快地接纳,勇敢地追寻。于是流行音乐应运而生,这是20至21世纪一个伟大的创举。而流行音乐作为当今音乐的主流,已经与中学生密不可分。特别是近几年,流行音乐充斥着电视、电影屏幕,专辑唱片屡见不鲜,音乐排行榜、歌友会对中学生来说已不陌生,像周杰伦、孙燕姿、阿杜等歌手更是耳熟能详。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幻想使中学生迅速成为追捧流行音乐的一员,但我们不仅要打上问号:“流行音乐究竟有什么魅力让中学生如此喜爱?”

二、研究的目的与思路

1、通过研究调查,了解流行音乐风潮形成的原因,以及它为中学生带来的利与弊,寻求能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接纳高雅音乐,使流行音乐给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多的帮助和鼓励的途径。

2、通过进行课题研究,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技巧,并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过程

第一阶段:拟订课题,通过网络读物寻找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第二阶段: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第三阶段:回收问卷,统计数据,制作统计表。

第四阶段:组员相互交流,分析总结,完成论文。

四、分析

表一: 中学生所喜欢的音乐类型比较

都说中学生是时代的先锋,这话果然不假。从上面的统计图中我们不难看出:绝大多数中学生(初中63%,高中87%)喜欢流行音乐胜过于其他类型的音乐,而对像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等比较高雅的音乐则不大感兴趣。情况较好的初中生也仅有一小部分人喜欢而已。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可是民族乐却收不到作为祖国新生一代的中学生的喜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仔细想想,也就不难得知:中学生总是向往着一种新的生活,即使它不是最好的,但它确是最前卫的。时尚的东西总能带来无限的创意与满足感,流行音乐既其名曰“流行”,必定有它引领时尚的一面。由此观之,中学生如此钟爱流行音乐也不足为奇。

表二: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原因比较

流行音乐之所以更容易被普遍接受,一方面在于表达方式的直接,旋律优美,琅琅上口,歌词浅显易懂,形式自由,另一方面也因为我们很容易从听流行音乐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内心的郁闷孤独也可以在音乐中宣泄。通过观察上表可见,中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原因更偏向于后者。我们都知道听轻快优美的流行音乐能舒缓人的心情,听节奏感快的重金属摇滚乐可以宣泄心中的烦恼。而学习压力大、郁闷、孤独?全在音乐中烟消云散。所以可以看出当代中学生追逐时尚的个性及他们易紧张、焦虑的内心世界。当然,也有许多中学生是因为流行音乐曲调优美,歌曲容易学而喜欢上的。这也是中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三: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内容比较

初中生部分

高中生部分

在关于中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的内容这一栏,我们的统计图显示:大部分中学生更喜欢听关于爱情和励志类的歌曲。针对大多中学生喜欢听关于爱情的流行歌曲,一些心理学家做出了解答: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育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学生的性知识开始萌动,常常表现为对异性从开始的有意疏远到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进而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而流行音乐绝大部分能涉及情感生活,比较能满足他们情感上的需求,所以许多中学生喜欢听有关爱情的流行歌曲。再就是他们为什么喜欢听励志类的歌曲这一问题。有人说,中国的孩子是最苦的。不管他们是自愿的还是被逼的,总是得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他们被寄予厚望,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会如此的劳累,不仅只是自身的问题,同时也和中国的教育体制、家长老师的教育方法有关。这个问题我们将会在下面点到。而人总是在逆境中盼望曙光。当我们由于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而灰心气情绪低落时,我们往往会选择听一些例如〈〈海阔天空〉〉、〈〈青春纪念册〉〉、〈〈阳光总丧在风雨后〉〉等励志类歌曲。这些歌曲教给中学生要勇于面对挫折,不要放弃,要坚强地站起来,靠自己去克服困难,所以这些励志类歌曲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帮助中学生重拾信心,勇敢克服困难的作用。 表四: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学习的影响

经过上表的分析,我们发现许多中学生都对流行音乐作出了客观的评价,认为听流行音乐对学习有帮助,只有极个别同学认为流行音乐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很多。我们都知道音乐的熏陶能令人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且美丽,培养出完整健康的审美观和生活情趣以及观察、思考的能力等。欣赏音乐可以消除大脑的高度紧张和疲劳,使大脑各部分的兴奋和抑制有序交替地出现,就会很好地调动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同时可以宣泄情感,使心理得到平衡。对于长期处于紧张学习状态的中学生来说,适当地欣赏音乐可以使精神饱满、活力旺盛,而且通过欣赏音乐可以培养人的气质和风度,保持鲜明的个性,形成完美的人格。从这一点来说,适当地听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

表五:老师父母对流行音乐的看法

由上表可以看出,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家长开始接受流行音乐。孩子听流行音乐越来越受到老师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说明了当代的家长和老师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理解度的,这是新时代中学生的福音。

而站在大人的观点上反对孩子听流行音乐的原因无非有以下三点:

第一:流行音乐影响孩子学习怎么办?

可以适当地与孩子谈心,让他们将爱好与学业分清。而且经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听流行音乐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而且只有很少的学生选择在学习时听音乐。这是对学习影响不大的; 第二:在流行音乐方面花太多的钱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中学生经常接触流行音乐的渠道最多的是歌手的唱片。所以,我们建议父母可以采取在这方面限制他们的零用钱的方法或者让他与爱音乐的同学借磁带、CD来听也不错。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还发现了现代中学生具有较好理财观念,大部分受调查者每月在流行音乐方面花销不超过20元。这是一个可喜的成果;

第三:流行音乐都是关于情呀爱呀等,对成长不利。

流行音乐的歌曲内容虽然有很多以爱情为主题,不过不要把流行歌曲的内容全部归结到爱情主题上去,因为当中也有许多歌曲是励志的。上文表三中就显示:不管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他们都非常喜欢听励志类的歌曲的。这些歌曲内容健康,向上,会成为我们的精神动力! 而且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只要有健康良好的引导作用,偶像是谁,听什么歌都无妨。过分的压制反而让中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所以作为新生命的流行音乐,我们不应过分扼杀干,我们不是常说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流行音乐也是一样,适应社会的保存,不适应的就要被社会淘汰,家长们就不要过分担心了。

表六:中学生是否希望流行音乐进入课堂

通过采访还发现很多的中学生认为音乐教材上的内容已经典已经满足不了富有朝气的现代中学生,对于追求新鲜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不愿接受50年前的歌、听100年前的音乐。这样,另一个关于中学生是否希望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的调查中,为什么会有远超过半数的人选择希望流行音乐进入课堂也就不难解释了。而且我们现在不是提倡“综合性”、“全面性”的素质教育吗?这正好告诉了我们的老师,不要视流行音乐为洪水猛兽,也不要一味地排斥流行音乐,这样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其墨守成规地赞颂古典音乐的高雅和批判流行音乐的低俗不堪,不如适当地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将流行音乐与教学结合起来,循循善诱,教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流行音乐,如何分辨音乐的优劣,如何从流行音乐中吸取营养成分,从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流行音乐成为我们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五、结论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作出结论:当代中学生钟爱流行音乐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流行音乐以它跳动的节奏进入了中学生的成长记忆中。中学生作为新生的一代,富有朝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喜欢追求时尚,追赶潮流。而流行音乐作为当下音乐的主流,能够引领潮流,反映了时下的流行趋势,自然就受到中学生的追捧。中学生生活的这个时代,不仅耳目渲染着流行音乐的气息,而且青春年少的中学生身上流动的沸腾血也使中学生欣然地接受了这股音乐的冲刷和洗礼。正是因为流行音乐富于动感、超时代的旋律,打动了中学生的心,使中学生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遐思。

虽然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等是高雅音乐,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比流行音乐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但掌握它毕竟需要较高的音乐素养。贝多芬、莫扎特等等古典音乐作曲家的优秀毋庸质疑,可他们能够代表20世纪么?最多是20世纪上半叶吧。相比之下,流行音乐就显的更大众化,它代表了这50年来的纷繁变化,而这是任何古典音乐所无法替代的。此外,音乐是最能营造气氛的:流行音乐营造了商业气氛,古典音乐营造了学术气氛,现代音乐营造了创新气氛,这都是我们所需的。而如今,流行音乐越来越受欢迎,音像店也越来越红火,MP3、MD的畅销都表明流行音乐以及与流行音乐有关的相关产业都有着巨大的商品市场潜力。同时流行音乐也由于它的“流行”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以及流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各种文化以及潮流的交流, 也使得中学生更加宽泛地了解音乐,享受音乐。

中学生报告 篇2

7.父母态度对于学生阅读的影响。

该次家长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5707份。在对孩子课外阅读的态度一项的调查中,有53%的家长选择“支持并给予指导”,有39%的家长选择“支持但不干预”。对于课外阅读的目的调查显示:有70%的家长认为“阅读有利于孩子成长”,有34%的家长认为“阅读能提高学习成绩”。在涉及为孩子购书一项的调查中,有27%的家长选择“经常为孩子购书”,有63%的家长选择“偶尔会为孩子购书”。对学生家长的问卷显示,90%以上的父母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示支持。

为了进一步分析家长的态度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我们分别选择北京、广东和四川的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进行比较分析。该次调查共收到学生有效问卷北京243份,广东436份,四川267份;家长问卷北京222份,广东353,四川222份。家长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北京超过47%,广东是25%,四川则是17%。对孩子课外阅读的支持差异不大,但在具体行动上还是有区别的。在有关三地学生家庭藏书量的调查中北京有45%的家庭藏书超过50本,广东有32%,四川有20%。北京的家长有21%经常同孩子一起读书,广东有14%,四川有11%。在学生获取图书信息的途径中,其中涉及到父母推荐一项,北京有10%,广东和四川各只有6%。通过以上数字,我们发现,父母的学历成为影响家庭阅读的主要因素,这其中包括家庭藏书、孩子阅读态度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图书信息的获得等方面。父母自身对阅读的兴趣爱好会影响整个家庭的阅读氛围,譬如买书订报、议论话题等等。调查统计显示,父母学历高的一般对子女课外阅读关心支持的程度比较高。

8.性别差异对课外阅读的影响。

性别对于学生课外阅读有怎样的影响?刘月月2003年的调查显示,小学4-6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在课外阅读兴趣、习惯、心态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这三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表明女生比男生有更浓的阅读兴趣、更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态。(刘月月《小学4-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郑惠生2005年的调查也表明,就性别而言,不论何种层次和处所,中学女生的经典名著阅读率均高于中学男生。(郑惠生《中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为了说明性别对于初中生阅读是有影响的,我们选择了上海市为样本进行分析。

该次调查共抽取了上海市男生427名,女生469名。根据数据显示:每周阅读时间在1至2个小时的学生中,男生有176人,女生有223人,阅读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男生有164人,女生有165人。

这两个时间段的男生占总人数的79.6%,女生占82.7%,在阅读时间上,男女生的差异并不显著。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有143名男生选择读“文字书刊”,有336名女生选择了此项,占被调查女生的71.6%,远远超出了男生的33.5%。有98名男生选择了“图文书刊”,有82名女生选择此项,对于“图文书刊”的阅读,男生占到23.0%,女生为17.5%。另外,在课外阅读的方法上,男女生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有85名男生采用“圈画批注”的读书方法,占19.9%,有134名女生选择此项,占28.6%;有92名男生选择“摘抄好词句”,占21.5%,有155名女生选择此项,占33.1%。对于具体阅读内容,我们随意抽查了部分书目,发现性别对于学生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也有较大的差异,以四大名著为例,男生阅读《水浒传》的人数达到80.6%,而女生只有52.5%;《红楼梦》的阅读,女生达到50.3%,而男生只有31.9%;《西游记》的阅读,男生占92%,女生占91.5%;《三国演义》的阅读,男生占84.3%,女生占68.6%。中学生对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性别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我们又选择外国小说、畅销书和一些杂志进行比较分析。

表一:性别对学生阅读内容的差异比较

数据显示(见表一),男女生对于畅销书的阅读区别不大,如《哈利·波特》,有74.9%的男生读过,女生则为68.1%。对于拍成影视作品的小说的阅读,区别也不太明显,如《射雕英雄传》。对《简爱》的阅读,我们发现,女生的阅读比例远远超过男生,感情丰富、细腻的读物可能更适合女生的阅读兴趣。而对《兵器》、《我们爱科学》等杂志的阅读,男生明显要高于女生,自然科学、军事内容等更容易吸引男生的阅读兴趣。

9.城乡差异对课外阅读的影响。

一般的经验会认为:城市学生的阅读范围应该比农村学生更广泛一些。苏渊200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课外阅读城乡区域性差异,主要表现为阅读资源。两类学生在阅读资源上相差甚远,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资源缺乏。(苏渊《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但郑惠生2005年在广东省的调查显示,从学生的层次和处所来看,在经典名著阅读率上,省一级中学的学生不一定比普通中学的学生好,而城市中学的学生也并非就比农村中学的学生强。城乡初中生在阅读上有没有差异呢?我们在内蒙古赤峰市选了一所城市学校和一所乡村学校进行对比分析。城市学校学生102名,农村学校144名。在四大名著的阅读中,城乡学生的阅读没有大的差异,这也进一步验证了郑惠生的调查结论。为了探究他们的阅读方式,我们又以《水浒传》为例,考查各自的阅读方式(见表二)。城市学生阅读原著的占到23.5%,而农村学生只有15.3%。通过影视了解《水浒传》的城市学生有38.2%,农村学生有45.1%。虽然城乡学生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率上基本相同(见表三),但城乡中学生对于名著的阅读方式上还存有一定的差异。在藏书量的调查中,城市学生藏书超过50册以上者有48人,占47.1%,而农村学生只有5人,占3.5%。在课外阅读内容上,有49名城市学生选择了阅读“文字书刊”,占到48.0%,而选择此项的农村学生只有14名,占9.7%。有20名城市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的主要方式是“电视节目”,占19.6%;选择此项的农村学生有106人,占到73.6%。不同的阅读内容跟学生拥有的藏书量有直接的关系。阅读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农村学生通过电视节目来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对于课外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城乡学生也没有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有16名城市学生和29名农村学生选择了“书价高”,分别占到调查对象的15.7%和20.1%,有48名城市学生选择“学习压力大,没时间阅读”,占47.1%,选择此项的农村学生有67人,占到46.5%。另外,还有21名城市学生和41名农村学生选择“学校图书馆不开放”,分别占到调查对象的20.6%和28.5%。阅读资源的占有量和阅读方式的不同成为城乡初中生阅读的最主要的差异。

(该文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基础教育教材语言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的阶段性成果。该课题项目编导为2006BJY006,项目主持人为陶本一,课题组成员有陶本一、郭曙纶、胡根林、于龙、曹建召。)

(陶本一 上海师范大学;200234 曹建召 上海大学文学院;200444)

中学生报告 篇3

中学生的情感,在小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上,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要求,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在几个主要方面增添了新的色彩。(1)充满热情,富有朝气。(2)情感的两极性明显。(3)情感内容不断丰富。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已由学习活动和集体生活扩展到了更多的领域,如对钻研自然科学,参加社会活动的体验;对人与人的关系,对友谊和初恋的体验;对个人前途和祖国未来的体验等。(4)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中学生已能克服小学生体验的具体性、表面性,开始从事物的本质方面产生体验,形成内部深刻的情感。整个中学时期,情感内容的社会性不断地深刻化。(5)情感的稳定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学生的情感比小学生要稳定得多。一旦对某门学科或某项活动有了爱好,就能达到迷恋的程度;一旦和某个同学建立了友谊,可以达到“牢不可破”的程度。这些都表明,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世界观的逐步形成,情感倾向日趋定型,同时由于调节、控制能力逐步增强,到高中阶段情感的表露开始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6)情感的效能也明显增强,即情感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激励作用显得愈益明显和重要了。

观察中可以看到,中学生喜欢唱、哼歌曲,喜欢写诗、吟诗,遇到喜事往往欢呼跳跃,手舞足蹈。有人曾作过一次调查,普通中学的初中生爱唱歌的占86%,喜欢吟诗的占34.8%;高中生爱唱歌的占78.2%,喜欢吟诗的占48%。可见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强烈,并善于表达感情,与成人相比,显示出他们生动活泼、富有朝气。

中学生对国家、社会充满热情,在关于国家前途态度的问卷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抱着悲观态度的只占20%左右,而抱有乐观态度的则占50%以上。中学生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和幻想。他们往往是英雄事业、英雄行为的.热烈追求者。有人采用问卷法,对目前中学生作调查,结果见可见,教师和家长,用英雄业绩引导,有的放矢并讲究实效地教育中学生,这是符合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和他们健康成长的规律。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各种关系和因素的作用下,中学生各种各样的需要日益增长。这种不断增长的个体需要时而受到社会的认可而得到满足,时而受到社会的否定而难以实现,这就是中学生发生复杂的、摇摆不定的强烈情感的主要来源和根据。另外,由于青春发育期性腺功能显现,性激素的分泌会通过反馈增强下丘脑部位的兴奋性,使下丘脑神经过程总的趋势表现出兴奋性的亢进,这就与大脑皮质原有的调节、控制能力发生矛盾,使大脑皮质与皮下中枢暂时失去平衡,这种状况可能是中学生情感两级性明显的生理原因。教师和家长要注意这种两极性情感的变化,逐步使中学生的感情符合社会需要,使他们的情感既热烈又有社会意义与价值。

整个中学时期,学生的智力和意识不断发展,渐渐形成许多新观念、新观点,这些与不断增长的高级社会需要相联系,就形成许多具有明确道德意识的社会性情感。而且随着年级升高,社会性情感增强,有人曾有目的地观察过两个初中班和两个高中班学生需要受挫时情感的变化。学校在一星期前为学生订了星期日的电影票,学生盼了一星期,到星期六突然接到通知:为参加麦收,部分学生要在星期日参加劳动。尽管学校作了动员,但放弃看电影而投入劳动的两个初二班与两个高一班的学生情感的变化是不一样的,调查统计中学生的情感尽管两极性明显,但还是逐渐趋于稳定的。他们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初中生对自己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相对要差些,波动性明显,往往还不善于使自己的情感受时间、地点、场合等条件的支配,克制自己的情感表现。高中生的控制能力则随着知识、智力的发展,意志力和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发展而提高,并逐渐地与前途、理想交织在一起,显得比较稳定、持久和善于自我控制与调节。但是,高中生的激情在一定场合仍表现得比较明显。教师和家长要培养中学生的挫折耐力,使他们学会调节情感的本领。挫折耐力就是对挫折情境的预料和对挫折的抵抗能力。情绪、情感是能够意识到并受思想意识的调节的,但人在受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理智降低,做出不该做的事。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情况,就要引导中学生加强道德意识和乐观主义修养。同时增强挫折耐力,学会对复杂的事情进行全面分析。对挫折的情境做好预见性的思想准备,一旦出现挫折,会冷静分析挫折的内外因而采取恰当的行为,并学会在激怒、苦闷的情况下进行情感的自我调节。初中生尽管不像儿童那样掩盖不了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极力使自己的情感不外露,但由于调节、控制能力较差,情感仍容易外露,出现一时激动的情况。高中生在这方面就开始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了。他们能够根据一定条件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形成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的不一致性。因此,教师和家长要逐步了解和掌握中学生情感稳定性的变化,不能仅仅以他们的表情作为判定其思想感情的依据,而应该综合

一段时间的全部表现及其个性的特点,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作出结论,这样才比较可靠。

随着年龄的增加,中学生的自尊心越来越强。为了使中学生形成健康的集体情感与个性因素,教师和家长应该注意中学生集体主义行为修养的培养,如谦虚、谨慎、正直、直率、与人为善、真挚相处并能对付各种各样的变化,以提高他们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成正常的同志式的关系。有人曾对500名犯罪青年和500名一般青年作过“什么时候结交朋友最多”的调查,发现两组青年都是在中学交朋友最多,调查资料表明,在500名一般青年中间,遇到问题时,有19.5%的被试宁肯“向朋友倾吐”,而不愿意和父母商量。因此在中学时期,他们往往把互相真诚、坦白、亲密当成友谊的宗旨。

中学生的朋友大多数是相同或相似年龄的同性别的同学。中学生在结交朋友的个数、依恋程度、友谊交往的内容及稳定性都是有差异的。总之,中学生的友谊感在迅速地发展着,健康而真挚的友谊是中学生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帮助的动力。但是,如果引导不好,就会发展成为江湖义气,导致拉帮结派,甚至于违法犯罪。因此,教师

和家长要注意中学生这方面情感的变化,如果发现他们产生这种情感,要因势利导,把这种情感逐步引导到正常友谊和集体荣誉方面来,使它成为维护良好的集体荣誉与同志友谊的基础。

中学生的性意识与向往性爱情的问题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年龄的差别,又有性别的差异;既有一般倾向,又的特殊的情况。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调查,一般地说,80%以上的初中生和半数以上的高中生,对两性恋爱还很朦胧,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极少数的初中生和20—30%的高中生已经了解如何谈情说爱,但出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正确教育,还不致把这种念头付诸行动;也有10%上下的中学生,主要是高中生,从向往到见诸行动,并过早出现初恋或有两性关系上的越轨行为。教师和家长,必须要摸清底细,心中有数,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对过早恋爱的中学生,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懂得其害处,教育他们将精力放在求知识、学本领上,并让他们懂得在两性问题上应有的道德观。对于那些为了猎奇或从异性中寻快乐的行为,不仅要讲清道理,而且还要从道德观念上让他们严肃地认识这些问题。

中学阶段是道德感逐步稳定和成熟的时期,爱国主义情感、劳动情感、社会公德情感等等,都要到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才深刻化,并为中学生的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奠定重要的基础。道德感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的重要任务。

中学生的理智感,主要指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求知欲表现在学习活动上,是指对学习的兴趣,对疑难问题的好奇心和追求解决问题的体验等方面。有人研究了目前国内中学生的求知欲,发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目前中学生求知欲的趋势。

心理学工作者曾以学生对作业态度为指标,研究了1200名中学生的求知欲。中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有八种,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常常刻苦钻研到深夜;遇到不会的问题,非做出不可;有做不出的题目时,总要反复看几遍,最后独立思考去完成。第二类,边做边玩(或听广播、看电视);有不会做的题目就抄别人的;遇到难题就去问别人。第三类,不想做作业;不会做就将作业扔到一边去。调查结果表明,第二类的被试最多(45.2%),第一类的被试几乎接近于第二类(42%),第三类的被试只占少数(12.8%)。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学生的求知欲,尽管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但其积极性还不算太高,有待于培养。

中学生美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绘画、音乐、舞蹈、阅读文艺作品等活动中发民兵了美感;二是对人的外貌也产生了一定审美体验。中学生在文艺活动中的美感,一般地说,更多地指向作品的内容,很少注意作品的艺术评价;更多地指向具体事实情节,很少注意艺术形式。这一点可以从对500名中学生“最喜欢”阅读什么书的调查数据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和说明。

因此,进一步培养中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力,发展他们的美感,也是教师和家长的责任之一。

中学阶段开始,由于性意识的萌芽与发展,中学生逐步产生对自己和对别人外貌方面的审美体验。他们注意自己的外貌,喜欢受到好评。有的中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外貌感到不安,例如,女生担心发胖,男生顾虑长得矮,脸上长疮等等;有一定生理缺陷的中学生,开始产生为缺陷而痉的体验。也是从这个阶段起,中学生对自己形象的美比较重视,注意穿着打扮和仪表风度。对自己的形象产生新的情感,注意外貌,这是从中学阶段起,整个少年期和青年期较突出的心理特点。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这样折心理特点为,加强对他们传授有关的生理解剖知识,并进行美育教育(仪表美、心灵美的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引导中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于学习,并健康地成长)。

中学生报告 篇4

一、调查目的:

中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群体,多数中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还存在着学习压力情况,自己没有信心,学业负担过重,考试失利,升学压力,家长期望过高等等,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中学生调节学习压力的原因和带来的不利影响,并能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帮助其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调查方法

本次进行的中学生调节学习压力情况调查主要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主要由昌图县大四中学九年二班的全体学生完成,本次调查共成功向学生发出问卷24份,收回的有效问卷共20份。

三、调查时间

20xx年3月31日

四、调查内容

通过调查分析,对本班学生的学习压力、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学习遇到困难、对自己的成绩是否满意、家长的期望以及遇到学习压力时,自己是如何放松的等多个方面进行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和新目标,提供客观和主观上的依据。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学习压力状况及来源(1—5题)

调查显示,喜欢学习的占60%,一般的占40%,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占70%。30%的同学觉得学习压力一般。

调查还显示,升学的压力是学生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只有2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压力来自于考试压力和课外学习压力,而认为目前的压力来自于升学压力的分别别占80%.成绩过高或过低对下次考试不会造成压力的占70%,会造成压力的占20%,可能会造成压力的占10%。

2、学生学习状况(6——10题)

调查结果表明,考试前有些紧张的同学占50%,考试前不紧张的同学占30%,考试前很紧张的同学占20%;对自己学习成绩很在意的占70%,,有些在意的占30%。不在意的没有;家长的期望对你来说要求很高的占50%,要求适中的占50%;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老师和同学帮忙的占30%,单独找同学帮忙的占30%,单独找老师帮忙的占40%,自我解决的占10%,找家长帮忙的占10%;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的占40%,信心不强的占40%,没有信心的占20%。可以看出不自信的学生和没有信心的学生所占比例还是比较高,学校对这一方面应该引起重视,多组织一些相关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学生的一些攀比等不良现象。

3、怎样缓解学习压力(11——12题)

调查结果表明,当感到学习压力大时靠体育活动放松的占20%,疯狂的玩占30%,自己一个人静静的一个人发呆的占30%,上网聊天的占10%,看电视的占10%;

最喜欢调节学习的压力的方式上网的占60%,一个人安静一下的占30%,体育活动的占10%。

4、课余时间安排(13——15题)

调查结果表明,课余时间安排在学习和体育活动的占50%,听音乐的占30%,阅读书报、杂志、参考书的占20%;利用课余时间培养自己唱歌特长的占40%,培养自己绘画特长的占40%,培养书法特长的占10%,无特长的占10%;全体同学都认为参与课堂活动对自己的帮助是舒缓身心,缓解压力,保持健康的。

六、对策及建议

总而言之,必要的压力是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推动力,为全面发展而付出心血和汗水正是中学生成长过程所必须承担的压力。但是,当前中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而许多是不应该背负的,”减负”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减轻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中学生健康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全体教师、学校、社会联起手来,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因此,学校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行长期的研究,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

通过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要调节学生的学习压力首先要培养教师、家庭、社会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评价观,对学生学业负担的思考与舆论进行正确引导。要让教师知道,减负要从增效开始。要使家长知道,家教不是学生课余生活的全部,社会也是大课堂。要让社会清楚,分数不是学生成绩的全部,综合素质发展才是根本,社会实施强有力的举措,对学生学业负担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调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节中学生学习压力问题,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标才能实现。

中学生报告 篇5

为深入了解我校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把握其思想脉搏,探索教育规律,为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我德育处会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先后组织初一,初二年共500多位学生就中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问题进行调查。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

1、思想品质:包括当代中学生的爱国情感、理想信念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的关注程度。

2、道德品质:包括当代中学生道德品行的养成,以及道德判断、法制观念形成的标准和依据。

3、心理品质:包括当代中学生文明素养水平、心理健康程度和青春期人格取向形成的原因,以及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烦恼。

4、生活品质:包括当代中学生对网络生活的认知程度、消费观念的形成原因,以及学习、生活等方面特性养成的背景因素。

二、调查结果分析:

1、积极的思想道德状况

学生的思想道德基本表现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心理品质、生活品质等几个方面。调查结果反映出大部分学生信念正逐渐成熟,思想道德修养等正向健康积极方面发展。主要表现在:

(1)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实,具有浓厚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情感。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代中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民族尊严感,绝大部分学生对祖国都抱着一种正确的情感和态度,能热爱的祖国,对社会的关注度高。其表现为:

①作为一名中国人,有75.86%的同学感到骄傲和自豪;

②有95.57%的同学认为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责任;

③对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前景的看法中,充满信心的占96.85%;调查结果还显示,中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是比较敏感的,而且他们对社会热点表现出的关注倾向也是与他们自身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

(2)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调查中,大多数学生都重视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能摆正国家,集体和个的利益关系,42.36%以上的学生选择“为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56.65%的学生选择“权衡利弊,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在对“您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看法时,60.59%的同学选择“诚实守信”、54.19%的同学选择“待人真诚,善良宽容”、30.54%的同学选择“自尊自强”。在问到:“看到有人做出损害学校或晋江形象的事,你会怎么做”时,33.99%的学生选择“主动上前劝阻”,36.45%的学生选择“视情形而定,能劝阻的就劝阻”,只有0.49%的学生选择“与我无关,视而不见”。在对自己的信仰问题上,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做出正确的认识,如在入团或入党的问题上有72.9%的学生认为是积极上进。在社会公德意识上大多数学生反映出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如在买东西时,如果售货员多找了钱,91.63%的学生选择“主动退还”,在拥挤的公交车上,遇见老人、孩子或孕妇时74.88%的学生会马上起身让座。在学习方面,我校58.62%的学生在学习上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当他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不上别人时,选择“佩服他,并努力赶上”;34.48%的学生选择“发展自己的特长,在其他方面超越他”。在课余生活方面,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并对这些活动产生了极大关注和热情,如对“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看法上,80.3%认为很好;对班级组织的联欢会、运动会等活动,64.53%的学生选择“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3)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和法制意识显著增强

调查显示,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明显增强。在他们回答“将来你选择职业的标准可能是什么”时,有56.65%的人认同的是“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能否发挥个人特长”,有18.23%的人认同“职业将来的发展前景”,有16.26%的人认同“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在回答“在生活中,如果你遇到很大的挫折和困难,你的态度是什么”时,选择“相信自己,征服困难”的人占了61.58%。另外,从他们对学习态度的认同中,也可以折射出这种主体意识的增强。在回答“你的学习态度主要什么”这个问题时,46.31%的`被调查者认同“有选择地学习和吸取老师和同学的知识”,39.41%的人认同“根据自身特点,攻已之长,补已之短”,两项之和为85.72%。

至于合作意识,在问到“对班级举办的联欢会、运动会等活动,你会怎么做”时,有64.53%的人选择的是“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在问到“当你和别人发生矛盾时,你会如何处理”,有62.07%的被调查者表示要“沟通交流,化解矛盾”,有33.5%的被调查者表示要“宽容、忍让他”。在问到“老师与你商量,将你的座位调到学习较差的同学旁边,你会怎么想”时,有39.41%的人选择的是“欣然接受”,表明大多数学生的心胸是开阔的。

与此同时,他们还表现出较强的法制意识。当问到“在上下学途中,当穿越马路遇到红灯时,有87.68%的学生选择“严格遵守交通法”。

此外,在此次的问卷调查中,我校中学生还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人际交往中能较好的处理老师、父母、同学之间关系。如在问到“当老师教导您怎样做人与父母教导不一致时,你的选择是什么”时,有63.05%的被调查者表示“谁对就听谁的”;在问到“在街上遇到曾经教过你的老师,你会怎样做”时,有85.22%的被调查者表示“主动问好”;在问到“你与父母交流吗?”有45.32%的被调查者表示“主动交流”,有40.39%的被调查者表示“视情况而定”;在问到“每天进出家门时,你会怎么做”,有89.16%的被调查者表示“主动和父母打招呼”。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有40.39%的学生认为“应当继承,并由成人发扬光大”,另外有55.67%的学生选择“努力了解,并从我做起”。在网络普及的今天,大多数的学生能较好的利用网络抵制不良内容的诱惑;在学生对德育工作的态度和要求上,47%的学生认为对其影响较大的是“先进人物的事迹”,33%的认为老师的言传身教对自己的影响较大一些,29%的学生则认为是“思想政治课”对自己的影响较大一些。

从以上数据上可以看出,我校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多数学生能够胸怀祖国,紧贴时代,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兴趣广泛,体现了新时期中学生鲜明的特征。

2、消极的思想道德状况

调查结果同时也反映和暴露出当前我校学生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状况。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思想品质上存在一些不足。

一方面是缺少远大的人生抱负。调查表明,在学习动机中,48.28%的学生是为了“出人头地,提高社会地位,过好日子”,2.96%的学生学习是“迫于社会父母的压力”,1.97%的学生说是“没目的,得过且过”,只有46.8%的学生是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做贡献”。在职业取向上,56.65%的学生选择“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能否发挥个人的特长”,16.26%的学生选择“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18.23%的学生选择“职业将来的发展前景”,只有8.87%的学生选择“职业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另一方面是思想观念上带有明显功利主义。调查中,关于“考试时,老师因故离开时你看见有人作弊,这时你会怎样做”,有48.28%的学生选择“与我无关.”。

(2)、道德品质上出现一些偏颇。

调查表明,现在学生的价值观更加突出“利益”二字,现代青少年更加注重实际利益,并把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奉献统一起来,对奉献与索取统一的要求更为实际。调查中,关于“奉献和索取的关系”中,有31.53%的学生表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12.32%的学生表示“奉献与索取应该完全相等”。在问到用非正当手段能解决你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你会采用吗?有30.05%的学生表示“可能会”。而对于“面临生活困境而采取不道德的行为获取钱财”的现象,你的看法是什么?有9.85%的学生表示“赞成,我也可能这样做”。调查还显示,目前少数中学生公德意识淡薄,缺乏诚信。如在问到:你是不是一个“做错了事勇于承担,绝不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的人?25.62%的学生“视情况而定”,4.93%的学生回答“不是”。这些数据表明了道德实践资源短缺制约了道德水准整体提升。调查还表明,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大。在对当前道德生活状况的看法调查中,55.67%的学生认为“部分人的社会道德不好”,11.33%的学生认为“完全认同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现象严重,对这一社会问题的治理缺乏信心”。

(3)、生活品质方面存有不良倾向。在调查中还发现爱攀比、摆阔气、追求时尚等已成为当今一些学生的通病。

3、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因素

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人特质。它包括个人的生理特质和心理特质,是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内在因素。

二是家庭因素。中学生在家庭中与父母发生长期的面对面的互动,父母的思想品德、情操性格、文化素养和生活方式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很大的。

三是教育因素。学校教育以其自身的特点在塑造学生思想品德方面显得更有优势。学校教育具有正规、系统的特点,它不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基本理论的灌输,而且还为学生提供培养思想品德的各种训练。学校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即培养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而且学校教育有专业的老师,科学的教材并在学校这个专门的环境中集中、系统的进行,因此更具有科学性。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有新的要求,品德教育必须适应这种社会变迁的需求,学校与家庭比,对社会需求的反应更灵敏,而且也能更及时地把握方向,更新内容,紧紧跟上时代的脉搏。

四是社会心理因素。当代中学生时刻受着各种大、小气候的影响。这种种大、小气候主要是各种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大众传媒和舆论的影响。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瞬间万变的时代,学生接受信息渠道便利畅通,每天都沐浴在信息之雨中。而大量的信息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和舆论来传播的,因此大众传媒和舆论已经成了影响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充斥着许多不良信息,将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社会风气的影响。尤其是在信息时代,校园是八面来风。各种社会风气、社会潮流一阵阵地涌向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们,他们去看、去听、去比较、去鉴别、去模仿或摒弃,这个过程就是在社会风气吹动下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学生们虽然身在校园,但是眼睛却已经开始密切关注着社会,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为参照物来调整自己的品行。

3、校风、班风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良好的校风对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就如同适宜的水温条件对于正在萌芽的种子一样重要。另外,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等等大部分活动都是以班集体的形式进行的,他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也都在班级这个环境中度过,因此班级是他们的主要的活动空间,班风对他们当然也很重要。

4、同龄群体的影响。同龄群体包括同龄朋友和同学。美国心理学家阿希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旦个体处于群体之中时,就与该群体融为一体了。当他独自一人时,他可以以一种十分冷静和明朗的态度看待某一事物,但是,一旦置身于某一群体而且该群体表现出自己的倾向时,他就不再单独地依赖自己的判断看待事物了。实践也证明,从众行为大量存在,尤其是朋友圈或其他同龄群体里,群体取向的压力是相当明显的,许多同学都不愿意孤立于群体而独行。中学阶段是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奠基的关键时期。若在这一时期思想品德教育的失误和欠缺,将会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和缺憾,并给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对策

由于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工作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要靠学校的努力,也要靠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制定和实施好德育工作的方案:

1、加大新课改力度,强化课堂教育的育人功能。

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加大新课程改革力度,强化课堂教育的育人功能。要切实改变“重智轻德”倾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如课堂教学应增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内容,注意密切联系实际;要遵循学生认识、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出发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要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能和结构、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上适应新的需要。另外,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有机统一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分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学德育课程体系。

2、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的德育体系,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一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和沟通。学校尽管是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主阵地,但家庭、社区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主动与学生家长、社区各方面进行沟通,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常规联系,以使“三教”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合力。如可通过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建立家校必要的联系制度。二是要建立学生、教师、家长全面参入的德育评价体系,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道德水平、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教育者再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受教育者哪些方面存在缺点和不足,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增强德育针对性,提高德育的实效。

3、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校德育内涵。

德育具有实践性,必须注重实践教育。因此,学校德育必须走出以教师和课本为主的课堂教育模式,走向实践,走向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要从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及成长成才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全面提升中学生综合素质,开展富有成效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开阔视野,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既极大丰富学校德育内涵,又增强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4、积极做好各种宣传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我们要做好各种宣传工作,让全社会都积极营造有利于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修养的环境。一是文化部、公安部与当地管理部门联合起来,加强管理力度,把《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落到实处,使网吧管理走上正常化轨道。二是主要教育网站要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开设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网页、专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育活动。三是要加强校园内网站的管理,规范上网内容,充分发挥学校管理教育的功能,如在学校的网站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书,倡议全体同学:①不进网吧玩游戏;②进网吧上网必须征得家长同意;③上网要上健康网。四是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高科技教育手段,拓宽思想教育的渠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

总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们要理清新课改的工作思路,认真学习,转变观念,勇于探索,积极构建新型德育体系,为学校德育的改进提供科学的理论,使学校德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

中学生报告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的零花钱越来越多,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以及社会上的少年犯罪现象也由于这些因素随之越来越多。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都宠着。因此初中生如何消费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了解初中生如何消费,便知他们如何理财。

二、调查报告

研究目标:

1.通过活动,调查初中生学怎样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2.通过活动,正确认识金钱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性地思考我们当今的青少年应树立什么样的金钱观。

研究内容:调查初中生的零花钱的数目、来源、用途,以及零花钱使用时的消费理念。

研究方法:通过网络调查,qq群众询问。

研究对象:某中学一(3)班48名学生进行了在qq群众询问。

三、调查结果

某中学初一(3)班48名学生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1、你每月的零花钱是:

a50元以下 b 50—100元 c 100—150元 d150元以上

a:18,42.9% b:16,38.1% c:3,7.1% d:5,11.9%

2、你每月零花钱的来源 (可多项选择)

a勤工俭学 b父母 c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d其他亲戚 e其他来源

a:6,14.3% b:34,81.0% c:7,16.7% d:3,7.1% e:4,9.6%

3、你的零用钱主要用途是(可多项选择)

a买书籍 b 储存起来 c买零食 d打游戏 e体育运动 f买衣服 g朋友聚会 h其他

a:21,50.0% b:23,54.8% c:20,47.6% d:2,4.8% e:5,11.9%

f:12,28.6% g:7,16.7% h:12,28.6%

4、购买一种商品,你首先考虑的因素是

a商品的用途b价格c款式及包d是否符合时尚潮流

a:11,26.2% b:2252.4% c2:4.8% d:10,23.8%

5、你对中学生吃零食、穿名牌的看法是

a 不会因价格贵而放弃 b 在经济条件允许下,可以考虑 c没什么看法 d不应该

a:1,2.4% b:28,66.7% c:5,11.9% d:8,19.0%

6、你的消费理念或消费风格来自

a父母,因为他们是过来人 b兄弟姐妹,因为他们比父母更了解我需要什么

c同学或同龄的朋友们,因为他们知道什么不让我落伍 d没有人,我相信自己的眼光

a:10,23.8% b:10,23.8% c:6,14.3% d:16,38.1%

7、你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看法是

a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大力提倡 b无所谓

c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没必要 d反对

a:34,81.0% b:3,7.1% c:3,7.1% d:2,4.8%

8、如果当月零花钱不够,如何解决?

a. 向父母要 b. 借 c. 不正当方式 d. 自己赚

a:22,52.4% b:5,11.9% c:4,9.5% d:11,26.2%

9、如果每月零花钱多了100元,你会如何处置?

a. 用于学习 b. 用于娱乐 c. 人际交往 d. 储蓄 e. 其他

a:6,14.3% b:6,14.3% c:20,47.6% d:9,21.4%

四、调查结果分析

1.每月的零花钱

学生每个月的零花钱在50以下的占42.9%,在50元-100元的占38.1%,也有少部分学生的零花钱很多。顺德区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都比较高,家长给子女的零花钱也比较多。

2、每月零花钱的来源

学生的零花钱主要来源是父母,占81.0%。初中生学业重,课程紧,基本上没什么时间参加勤工俭学。学生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年事已高,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是父母,因此零花钱的主要来源是父母。

3、零用钱主要用途是

选择储存起来的的占54.8%,买书的占50.0%,买零食的41.6%,还有少部分同学选择买衣服。初二(1)班是外宿班,一些生活用品之类的东西不用自己打理,因此平时的零花钱都是自己处理。平时学业忙,没时间逛街,于是很多选择储存起来。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每天看一篇文章的意识很强,因此选择买书。初中生正长身体,容易饿,加上嘴馋,因此总在课余时间去买零食。在学校都是穿校服,因此花在买衣服的钱比较少。

4、购买一种商品首先考虑的因素

考虑价格的占52.4%,考虑商品的用途的占26.2%,考虑是否符合时尚潮流的是23.8%。买商品时,首先考虑它的价格,只要喜欢、买得起,不管实不实用,都会买下。有些学生考虑的是它的用途,注重物尽其用,认为没必要买没用的东西回来摆,浪费金钱。中学阶段的这个年龄正是对时尚有敏锐观察力的时候,对时尚感兴趣,追求时尚正逐渐影响学生的消费理念。

5、对中学生吃零食、穿名牌的看法

认为可以考虑的占66.7%,认为不应该的占19.0%。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不再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追求更舒适的生活,因此经济条件允许下,可以考虑吃零食穿名牌。而有些学生认为不应该,他们认为没必要把钱浪费在吃零食,穿名牌上,只要吃饱饭,穿着舒适就行了,没必要追求名牌。

6、消费理念或消费风格来源

学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风格来源很广,既有父母占23.8%,也又兄弟姐妹占23.8%,更多是自己占38.1%。在家里,平时跟父母,兄弟姐妹出去消费,或多或少收到他们的影响,久而久之也形成了自己的消费理念,不再收他们想想,而是相信自己的眼光。

7、你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看法是

学生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大力提倡的占81.0%,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还是很强。

8、如果当月零花钱不够,如何解决?

当零花钱不够时,很多学生选择向父母要,占52.4%,也又少部分选择自己赚,占26.2%。初中生还是消费者,没有赚钱能力,所以零花钱不够时,首先想到的还是向父母要。

9、如果每月零花钱多了100元,会如何处置?

很多学生选择储存起来占41.6%。这个月零花钱多了,或许下个月就不够,为了以防万一,很多学生就选择存储一起来。

五、分析后的思考

一个人的很多习惯都养成于青少年时期,从一个学生对待零用钱的态度,就能折射出将来当家理财的点点滴滴。通过这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我们深刻地理解了学生理财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己也得到了这方面的许多知识。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在人们的行为中慢慢改变,而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观念。消费正是这样的,它既受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外来事物的影响,我们应该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勤俭节约和储蓄行为是个良好现象,家长应对此加以鼓励和正确引导,使孩子从小养成善理财的好习惯。

中学生报告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变得开放起来,中学生早恋成为了普遍的话题,早恋以一种朦胧的盛情一般都伴随着从少年到青年心理转变和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而产生的,是一种以喜欢、敬佩等感情因素为基础的感情。它幼稚、纯结、充满了天真的向往和理想化的成份;就因这种幼稚和天真,让一些同学觉得只有和早恋的朋友在一起才有快乐,结果越陷越深,最终荒废了学业,遗恨终生,甚至想到轻生。但谁也抵挡不了早恋的到来,俗话说:哪有少女不怀春,哪有不少男不动情,对于这个观点我们不能轻看,也不能太投入。只有通过亲人的理性才能善化。对此,我们根据我们的能力范围,开一次“关于早恋的研究”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

1、探究中学生早恋状况,分析早恋现象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早恋危害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处理。

2、警示学生不要以天真的看法去看待恋爱。

3、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我们团结协作精神,让我们心得体会活动计划。

活动计划:

1、任务分工

(1)访问家长,老师

(2)与在校的初高中学生交流

(3)网上资料

(4)分析归纳资料

(5)总结

2、活动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寻找辅导老师。

(2)设计相关话题以访谈形成进行分工实践调查,并完成调查工作与分析工作、查找相关资料,请教指导老师以获取更多相关信息,整理所有资料写研究报告。

活动过程

一、相关资料收集

(材料一)

早恋难道只有坏处吗?

说起早恋,我相信每个在青春期的同学都逃不过,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不是暗恋就是明恋,就看他怎样去处理,我认为早恋并不是全没有好处,为了在对方面前表现得更好,从而不断寻找不足,加以改善,对个人而言,是不断进步的过程。但在家长们的眼中,早恋无非是大逆不道的事,其实这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只要恰当得体的处理好自己的感情,多一些在公众面前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平和的对待身边每一位同学不要只对某一同学好,我相信一定会多交朋友,共同进步的!

(材料二)

早恋到底是好是坏呢?

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产生“恋”的感觉是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现象,无可厚非。其实,每个人都曾经“恋”过,只不过有的是“明恋”,有的是“暗恋”有的是“单相恋”,有的是“互相恋”。假如没有过“早恋”的感觉,就少了一次朦胧情感的经历,那才是遗憾,所以对所谓的“早恋”绝对不应当给予“棒喝”。有的孩子遇到早恋问题很迷茫,甚至出现情感危机,大多是由于对青春期的这种生理,心理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缺少理解和及时正确的引导,采取的方法不得当,结果适得其反。

现实中有不少这样的事例,初中时有过“早恋”倾向的孩子,度过这个阶段后,到了高中就极少再遇有恋爱问题。而初中时的乖乖仔,到了高中反倒爱得“稀里哗啦”,细细分析,就是这个道理。

二、调查采访

中学生早恋是好是坏呢?我们也不了解,对此我们发出问卷调查和访问老师、家长了解中学生早恋是否会影响我们的学习。

以下是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采访对象和采访内容。

调查问卷

初中、高中共调查150人。

1、对早恋你怕父母知道吗?

a、怕(占90%)b、不怕(占10%)

2、你觉得中学生可以早恋吗?

a、可以(占30%)b、不可以(占70%)

3、你认为我们应不应该注重早恋呢?

a、应该(占80%)b、不应该(占20%)

4、你理解早恋吗?

a、理解(占20%)b、一点(占70%)c、不理解(占10%)

5、学校制止早恋,你认同不认同学校的做法?

a、认同(占30%)b、不太认同(占60%)c不认同(占10%)

6、做为中学生的你支持早恋吗?

a、支持(占20%)b、不太支持(占70%)c、不支持(占10%)

7、早恋对于我们中学生有没有好处?

a、有(占40%)b、没有(占60%)

8、你认为我们应如何去看待早恋的问题?

学生1:早恋是好是坏,要人我们怎样面对,早恋可以让两个人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但不能沉迷在当中,否则不会后悔的。

学生2:“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幕”

学生3:早恋对我们来讲没有一点好处,不仅影响学习,又对自己身心健康造成有利。

9、如果你已经处于早恋之中,你应该怎样看待早恋?

学生1:权衡利弊,侧重学习,让爱情充当润滑剂。

学生2:应该认清我们现在来学校的目的,要正确对待,不能完全陷于早恋之中。

学生3:爱情与学生在天平上应处于平衡的,应该共同发展。

10、如果你早恋了,你该如何面对父母?

学生1:坦然面对,会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希望父母能理解。

学生2:面对面跟父母说清楚,请求父母的原谅,而且保证学习要好。

学生3:和父母谈一谈,征求父母的意见

调查结果

首先,让我们了解到部分学生都知道早恋有利也有弊,但弊大于利的概念,早恋是一种青春所产生的心理理解。

采访对象与内容

老师的观点

一、谈谈您是如何看待学生早恋的问题?

老师1:首先正确的看待,学生正属于青春期,有这种感情是难免,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早恋不如早练”把眼光看远一点,理智对待。

老师2:现在学生早恋有利也有弊。到是他们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弊是学生毕竟还小,容易分心影响学习,现在最主要的是学习。

二、做为老师,您的学生早恋了,您会如何去引导学生呢?

老师1:加以引导,跟学生敞开心怀的交谈。

老师2:举大量例子来告诉学生早恋的危害。

家长的观点:

一、您如何看待孩子早恋的问题?

家长1:早恋是不好的,来学校不要谈恋爱,做为学生主要是学习。

家长2:这是受社会的影响。反对孩子早恋,孩子主要是学习,不要影响学习,不要负老师,家长的希望,应该把心放在学习上。

家长3:反对孩子早恋,孩子还小会给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二、如果您的孩子早恋,您会怎样解决?

家长1:批评孩子,跟孩子讲道理,多做一些思想工作。

家长2、以一些名人的名言来指导孩子,指出早恋对他们的害处,让他们知道父母都是为他们好。

家长3:跟孩子讲道理,要他们先读书,不要给他们实加压力,不要责骂和打孩子,应与他们好好谈谈自己犯错的时候也不想被人骂啊!孩子跟我们也是一样的,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

分析中学生早恋现象心理原因

1、好奇心

早恋往往是满足好奇心的一种方式,随着媒体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和互联网,手机的普及,使性知识爱情故事的传播已经无孔不入,作为性生趋于成熟的学生,往往跃跃试演绎自己的“爱情故事”。

2、成人感

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使学生产生“成人感”自认为已经成熟。为了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证明自己的能力,就会模仿大人的行为,追求异性,恋爱甚至发生性行为。

3、关爱的需要

如果中学生跟父母沟通少,往往产生孤独感,很需要关爱。很多学生动机很单纯,恋爱后自己就有了一个关系亲密可以依赖的人,就会得到对方的关爱,在自己有烦恼时向他倾诉,得到帮助和支持,早恋可能只是一种纯朴的紧密的伙伴关系。

对策建议:

两个人如果比较有好感,可以做好朋友,在学业上相互帮助,谁说两个只能恋人呢?所以可以商量做好朋友,等长大了成熟了再谈恋爱也不迟。

研究体会

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在社会中访问不同的家长,关于怎样看待早恋的问题。虽然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屡次遭到拒绝,但是我们在采访中得到了许多不同的看法,也更深的了解到早恋的利与弊。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我们在采访家长的时候,都遭到了拒绝,可是我们不灰心,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让我们了解了“早恋”,早恋有利也有弊就看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个问题。

经过这次的实践研究,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都要靠我们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及配合我们工作的师生和家长,在此谢谢他们的合作,关于早恋这个问题,是我们中学生一直都难以理解的谜,在这次的研究中,终于算是解开了早恋的问题了,这使我亲身体会到恋爱是我们的第二次脱胎换骨,我们要把握好这次的机会走向更好的挫折之路。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使我们做学生懂得很多关于早恋的问题,本来我们不懂什么是早恋,所以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才知道,这也是靠小组成员一起配合工作,我自己一个人也不能做,我们在访问中也有很多家长拒绝,但也有家长接受采访,在采访中得到了很多不同的看法,我也更深的了解到早恋,这次我就懂什么是恋爱什么是早恋应该怎样去理解怎样去看待。

通过这次实践调查,让我知道对于中学生早恋是有利也有弊的,早恋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也能让学生荒废学习,我们要认真地看待早恋,我认为中学生不该过早的早恋,因为我们都在学习阶段,都要面对着中考与高考,不要因为早恋而耽误学习,在学习中我们才能正确的认识早恋。

中学生报告 篇8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中学生身心是否健康发展,思想是否积极向上,人格是否健全完整,我校组织了一次以中学生课外阅读为主题的调查活动。这次调查活动是以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兴趣,增进师生之间感情为目的的。

二、调查方式

为使调查过程进行得顺利,我们做了一系列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确定调查的主要对象,商讨调查活动进行的确切时间,进行调查工作的人员分配等事宜。

其次,再组织大家广泛收集以这次活动主题的资料,记录活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最后,查阅收集的资料,制成50份调查问卷。

三、调查过程及整理数据

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获得了一份详细的数据。在调查过程中,人中的表现获得了调查对象的好评。

调查数据显示:

1、53%的人认为课外阅读很重要,47%的人有其它看法。

2、30%的人读《四大名著》中任意一本或更多;45%的人通过电视或其它主式了解到书中内容,但不全面;25%的人基本不解。

3、55%的人喜欢互联网,30%的人喜欢电视,15%的人喜欢书刊。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识的歌星、影星比文学家、作家、诗人多;大部分学生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远不及他们看电视、上网的时间;大部分学生表示不愿自觉去课外阅读,多半是老师要交阅读笔记、写作文等,或是家长一部强调;大部分学生对武侠、娱乐杂志等休闲类书刊感兴趣,而忽视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及名著。

四、总结

毫无疑问,对于纸质印刷媒介的阅读,至今仍然是人们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最主要主式。特别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书籍的阅读,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教育与自我教育,认识与自我认识的基本途径。然而,自二十世纪末以来,随着在全国范围内的电子传媒的普及,尤其是电视荧屏和互联网所带来的影响,正在对传统的纸质媒介的阅读功能形成巨大冲击。调查显示,现代人花在书籍阅读上的时间,已经大大地不如从前了,尤其是成长在这样一个电子传媒时代中的青少年,阅读的乐题,好像正在越来越远地疏离于他们了。我们惊喜于电视和互联网带来的知识和信息传播的种种方便与快捷,但一些有责任心的专家们却对此表示深刻的忧虑。通过此次调查,可以充分显示当今中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冷漠;其次,课外阅读对中学生有很大的好处,壮大经验,创造经验,修身养性,熏陶气质。希望广大中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好处,充满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