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好句好段摘抄 革命观后感(范本十篇)

革命观后感(范本十篇)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让我们来参考一些范文吧!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革命观后感(范本十篇)”,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革命观后感 篇1

《家长的革命》读后感两篇

张晓旭假期里,我阅读了《家长的革命》这本书。这是一本指导教育的书。每个故事都很生动幽默。看完之后,我发现有时后我们的想法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有另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一本家长众生相,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本书主要是关于父母和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分布,各种家庭问题,这本书非常适合我们所有的父母阅读。以前总以为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那就是给孩子找个好的学校,找个好的补***切问题都解决了,由于孩子贪玩、任性,我们就恶语相向,有时还动手打孩子,我们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忽略了孩子的精神教育,我们做家长的更应该注重孩子的教育影响和关怀,

作为一个家长,我应该首先为我的孩子树立一个负责任的榜样,这是我自己的要求。在学***孩子一起学习,给他更多的兴趣和自主能动性,我也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与孩子一起快乐的成长,面对孩子的错误,我觉得更应该用正确的温和的方式让孩子懂得一些道理。

我要给孩子们自由成长的天空,让他们懂得感恩,理性成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情就像阳光,灿烂而自由。

张雨阳孩子和家长常常在两件事上总是讨价还价:看电视和写作业,看电视时家长总是说看1小时就行,孩子肯定是看到1个半小时,写作业时,家长说写两个小时,孩子肯定背地里就写1各半小时。什么时候这种情况能反过来

呢?确实让家长感到头疼。人人常说“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读了《家长的革命》才受到了启发。请听一位家长讲述他的奇迹。

有一天晚上,孩子又在看电视,他就对孩子说:“儿子,今天你就随意看电视吧,好看就多看一会。记得看完电视把它关了。

”结果他在自己屋里听,孩子还没到一个小时就把电视机关了。进屋自己玩了。然后他就进孩子的卧室问:

“怎么不看电视了呀?”唉“,今天电视没意思。”孩子说“那你今天看书吧、可不许看得很晚,9点半一定要记的关灯睡觉。

要注意身体,别太辛苦了。”结果孩子学到10点才睡。

有些孩子没有感恩之心。他们成绩好的时候聪明,成绩不好的时候是老师的错。这时,父母也可以作出决定,在孩子心中种下感恩之心。

革命观后感 篇2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本很有指导性、值得认真阅读的书。认真阅读这本书,会使人们自觉地、不自觉地反思自己的课堂,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这是日本教授佐藤先生的作品。他所描述的许多现象与中国的教育现状相似。我们也有他在教室里和教室里谈到的问题。所以,读《静悄悄的革命》,并由此反思我们的教室并借鉴其中的一些方法,对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的实效是有促进作用的。

一、润泽的教室

“润泽的教室”是本书里一个重要的概念,什么是润泽的教室呢?佐藤学先生说:“‘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

”一听这样的解释,就给人一种舒服感,让人心旷神怡。

我们教室里缺少这样“润泽”的感觉,至少有一部份孩子,他们不能安心的、无拘无束地学习。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害怕,害怕回答错误的问题,做错误的作业,害怕得不到好成绩,被老师批评,被学生嘲笑。

曾经在我的教室里,老师和学生是对立的,为了教育功利,所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都不过成了冠冕堂皇的空口号。

润泽,就是适合种子生长的环境。如果学生是小种子,潮湿的教室就是适合种子生长的土壤。这片土地所拥有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让每个人都感到舒适自然。

佐藤学先生说:“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润泽的教室,最动人的是“构筑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

然后,教师首先在课堂上构建这样一种和谐的关系,营造一种轻松舒实的氛围,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轻松自在地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信任,为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倾听

有了一间润泽的教室,就够了吗?当然不是,小种子要成长,还需要营养。营养从哪里来?怎么让有“营养”知识进入到学生生命里去?

佐藤学先生说:“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理由是什么呢?

因为只有仔细倾听,才能理解对方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甚至对方无声语言所表达的意思,才能与之呼应和沟通。要不然,就会一知半解,不深刻不透彻,自己表达的意思也会含混不清,不知所云。这样的话即使说上一千句一万句,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佐藤学先生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

在课堂上,听力能力发展后,课堂上的言语表现会变得丰富,而不是相反。”佐藤学先生说:“教师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孩子,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

”老师要慎重的、礼貌地倾听每一个孩子有声和无声的语言,佐藤学先生还说到了老师要做到两点,一是理解孩子言语所表达的意思,二是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却又没有明说的想法。如果老师没有理解其话语中所暧昧地表达的意思或是言语背后所指的话,是不可能与之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的。所以,老师更要注重去体会对方语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

佐藤学先生说:“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这样才能做到与学生心心相印。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室里,要时时提醒自己,所面对的不是一块一团,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而是一个一个的学生个体,老师应该与他们一个一个展开对话。当老师能认真听讲时,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听力能力。

关于孩子的听力:告诉孩子们要好好用耳朵,但不只是用耳朵,有时候我们需要用眼睛、心灵、去感受和体验。就像一只鸟在跟我们说话。我们无法理解它的呼唤。如何理解它此刻的心情?

就要用眼睛去“听”。

三、课程

有了潮湿的教室,孩子们就能认真听讲,教学体现了教与学的三位一体策略。那么,接下来,老师还要做什么呢?

接下来,老师就要考虑课程,考虑如何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以促进学科学习的综合课程?那么,什么又是课程?佐藤学先生说:

“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在‘课程’这一词的英文释义中也有‘履历书’的意思。所以,‘课程’是‘学习的轨迹’,也是‘学习的履历’。

即是说,‘创造课程’并不是制订‘目标’或‘计划’一览表,而是要实际创造学习的经验。课程不是在办公室里创设的,而是在教室里一天天创设的。”

由此可见,课程即是过程,是老师有方向的引领学生穿越的岁月,岁月里呈现出需要给孩子们被动的能动接受的东西,是反思是经验。

课程不是内容,而是通过这些内容去穿越的一段旅程。既然是一段路,就一定要经历平坦坎坷,路上一定要有欢笑和泪水。穿越这段路程,要有相信自己能达到终点的信心,这样才能具有面对困难的坚持不放弃的信念,才会有努力向前的决心和毅力。

这样的旅程对于真正的行路人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佐藤学先生说:改阶梯形课程为登上型课程,我想就是这个意思吧?

课程中一路的风雨历程,有多少人真正觉解了自己的生命,终其一生却不知因何而活的人,生命的状态是被遮蔽的。六七岁的孩子以前叫蒙童,我们每个人的第一位老师叫启蒙老师。现在细想“启蒙”之意,就是开启一扇扇生命之门,让生命的状态日渐清晰,也让生命的旅程更加充实而有意义的意思吧。

革命观后感 篇3

一直以来,对于译制的书有一种偏见,其中一些专业性的词语的翻译令人难以理解,因此,对整本书的理解会有所影响。通常,会觉得这一类的书没有什么可读性。在翻开佐藤学先生《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时,同样的感觉扑面而来,但是在细细拜读之后,这本书却让我受益匪浅,给我莫大的启发。

这本书是关于佐藤先生对学校教学的看法。这其中,佐藤学先生对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倾听学生发言以及开放的教师教室这三者的观点让我记忆犹新,我也将针对这三点来说一下我的感悟。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并不是任意放流不管不顾,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学***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存、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

”显而易见,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与方方面面相联系的。我认为教育学中的一个观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建构和重组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对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即创新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探求,在练***解知识,在应用中巩固知识,切不要重结果轻过程,急功近利,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全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主体性最能充分体现的地方。这一句话是之前学***学的时候留意过的,它很明确的告诉我们,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离不开教材的帮助、离不开环境的支持,更不可能是云云亦云的放任主流。

在明确了学生作为教师的主体地位之后,我们应该对学生有更深的理解,倾听她们的演讲,不是听她们说什么,而是听她们的内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倾听学生的心声,可以融冰,消除隔阂,铸就成功。我认为,要成为一名好老师,我们必须学会做一名学生。

一个好老师首先要学会做学生,因为我们教的不是有形的东西,而是无形的知识。只有语言生动,学生才会有兴趣;只有思维清晰,学生才能容易理解;只有方法科学,学生才能积极思考;只有逻辑严密,学生才能深刻掌握。这需要理解学习,理解学生,并努力倾听他们的意见。

一个好老师首先要学会做学生,因为我们的教育目的不是简单的教学,而是综合素质。只有体验探索的艰辛,才能教会学生顽强;只有体会发现的乐趣,才能教会学生追求;只有理解应用的价值,才能教会学生自觉;只有感受给予的快乐,才能教会学生奉献。这就要求教师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的语言也许能告诉我们正确的答案,但他们的眼睛会告诉我们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来倾听学生的心声!不仅要做一个“传道授业”的师长,而且还要用一颗真诚和智慧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

最后呢我觉得,作为我们老师,应该打开教室的大门,这个大门是交流与合作之门。佐藤学先生也说过为何所有的教师敞开教室大门都如此之难,这其中原因最突出的便是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人指手画脚,每个教师都不愿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工作。在本书中也出现了一个“合作性同事”的词语,其实这个词语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便是任何的单兵作战都不如团结协作。

相反,大多数学校的教师缺乏沟通与合作,工作孤立。这两个片段都表达了教师之间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尽管他们可能会暴露我们的缺点,使我们不那么聪明,但整个学校的进步是绝对明显的。

以上便是我对本书浅显的理解,通过本书的阅读,让自己对“静悄悄的革命”这六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们就是这场革命的实践者,这场革命也正在悄然发生。

革命观后感 篇4

曹志英《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力作,由李季湄老师翻译,长春出版社 2003 年出版。本书以创造性活动、合作性、反思性的综合性学习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揭示了这种课程形式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引发了课堂合学校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书中很朴实的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实际问题并进行认真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书中又深入浅出地阐述现代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正如李季湄教授所说“读罢此书,完全被作者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精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动。”

我读的是前言部分。有一个故事:当学生在母亲的陪伴下上学时,他们不愿意走进教室。

他说:“学校里不快乐”。当小林老师问其他同学时也得到了同样的答案。

第二天小林老师把自己的诗写在黑板上时又引起了孩子们说:“小林老师太温和”的声音。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我禁不住想起了自己,我也有这样的问题。

方法严厉了孩子就太“死”,稍微松一点孩子就太“活”。因此我往往把握不好这一点,不能把两者融合起来。在佐藤学先生看来,在“润泽的教室”里,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

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课堂上,老师倾听的不仅是学生发言的内容,更是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不仅听他们的有声语言,还认真倾听那些可能更有价值的无声的语言。在这样的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

即使老师在教室里和所有的学生说话,他也从心底里意识到他在和每个学生交流。“润泽的教室”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最充分的尊重和满足,而这正是教育人性魅力的最好体现。

享受教育的幸福,享受成长的快乐。这是我们新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就多了。

对于后进生来说,他们虽然没有在人格上受到歧视,但除了在学习上提供一些帮助外,很少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心灵。他们不是做不到,而是缺乏行动。以前,比较注重别人的看法与评价,喜欢自己的淡定与从容,但我想没有方向感的淡定与从容终究会演变成颓唐与平庸。我扪心自问,一个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我做到了吗?

我觉得自己相距“好老师”还很远很远很远,我没有对学生付出像母亲般的关爱,我在教学上依旧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没有给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幸福感……作为教师的我要好好反思自己的工作

积极完善,努力让孩子们感到学校的快乐!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吴香《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本并没有多少大理论、大叙事的书,但其中却隐含着最真实的教育哲理。它的确是一本好书,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解决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迷茫和困惑,读这本书让教师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课程改革。读着读着你会感到它与我们有许多的共鸣之处,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

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是学生成长之宝地。而这恰巧与我这学期的小课题研究相关。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过多地追求课堂上小手比拼演讲的火热场面。似乎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显示出教师的水平和学生的能力。但我忘记了,没有冥想的演讲往往是最肤浅的理解和最深刻的表达。同时造就了一批思想的“懒汉”;培养了一批只知道表现而不善于思考的追求虚荣的幼苗。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拥有怎样的课堂呢?读了这本书你就会明白:我们的课堂教学追求的不该只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作者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

”作者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用心倾听,更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老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立即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脑子里只装着自己的见解,却没有用心倾听其它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不够全面、缺乏主动。

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以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就得丰富起来”,这样,学生的发言才会有深度,有广度,从而形成自己的想法。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中,也何尝不是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学生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非常热闹,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教师更应该善于倾听,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犹如是在“与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悦的”,由此可见倾听的确非常重要。

让学生学会倾听对方,教师要学会倾听,特别是面对学生言语表达不畅得倾况,教师要耐心倾听,不仅要倾听学生的言语内容,还要了解如何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想法。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不能为了教学的进步而忽视一些学生的演讲,这样我们就不能与他们的想法产生共鸣。语文课堂非常重视人性,有很多东西只能理解,不能说。

如果我们教师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即用心倾听他们有声的发言——回答问题时的表达,也用心倾听他们无声的发言——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一个眼神,那么一定能真正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也成了我现在要一直努力的目标。

读后感

周丽娜这两天,我认真地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应该说教学过程还是比较顺畅的。但是,我始终觉得课堂里似乎缺了点什么。

究竟是什么呢?好像是一种氛围。对,是缺少了一种融洽的、自然的、符合真实生活的交际氛围。

可是,我面带微笑,态度和蔼可亲,对学生以正面鼓励为主,怎么会有不够融洽的感觉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当反反复复地想过后,我一下子醒悟了,原来是站的位置出现了问题。

在课堂上,虽然我态度亲切,但我始终把自己当成一名老师,站在讲台的边缘,与学生远程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被一个个小脑袋隔开了。真实生活中可不是这样交流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是近距离的,这样才能倾心相诉,侃侃而谈。

是呀,只有空间距离的缩短,才会使心灵距离缩短。否则,交际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果然是这个原因!今天,在课堂上我调整了自己和孩子们的距离。我走到孩子们的中间,课堂氛围真的变了。

与婷婷交流时,我弯下腰仔细听她说话;与小丽交流时,我用手轻轻拍拍她的肩膀,笑着请她坐下。同学对同学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转过身去真诚地面对其发表看法……真神奇,课堂氛围一下子变得融洽了。在我和孩子们之间,心更近了;在孩子们之间,心更近了!

课堂气氛是一种社会情绪气氛,主要指课堂的情绪状态。它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和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良好的课堂气氛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本身具有课堂效果的“助长”作用。

日本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润泽的教室”概念,揭示了课堂中的师生和生生关系。在“润泽的教室”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我们耸耸肩,提不出自己的意见,每个人的存在也不会被忽视,也会被每个人自觉地尊重和认可。

教师的行为决定了课堂气氛,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整体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积极行为对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感受,愿意接受学生的意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欣赏和鼓励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对师生距离的控制、教师肢体语言的呈现都是非常微妙的,它们无形中影响着课堂气氛。教师走近学生,俯下身子让自己的目光与学生平视,细心地倾听,娓娓而谈,平和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时,教师淡化了角色意识,形成了师生朋友关系,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口语表达过程充分展开,目标有效实现。

正是由于空间距离的拉近,才实现了心理距离的拉近。

陈志英当我拿到《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就在想这个日本学者伊藤学给书取这样一个怪异的名字,大概是因为作者所指的革命,是指作为教育者个体的观点,理念上的革命,因为改变自身的认识理念是最难的事,所以冠之以“革命”,而这个革命最主要发生在自身,所以又谓之“静悄悄”。对本书中许多教育实例的分析和探讨,对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以下只是为了抓住一些片面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感觉。

前言里,小林班上的学生,对于“学校不快乐”的呼声,对我很有触动。而对佐藤学教授提到自责的情绪和自厌的念头我也感同身受。坦白的说,我现在就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受。

无论是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容易焦虑。总觉得这样也有问题,那样也有问题。尤其是在课堂上,如果有片刻的沉默或学生说不出自己预设的内容,总是担心自己不能完成教学计划,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就是教学工作的失败。

然后我开始根据自己的想法给学生提示甚至回答。偶尔,我会对学生们生气。然后学生们虽端端正正坐着,却一言不发。

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之后,发现自己仍然在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了解他们的看法,而不是在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还没有向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反思这十年多来的教学,班中常常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善于倾听,常常是草率发言,对于这些学生,我却忽略了培养他们倾听的能力,正如书中所说,有不会倾听的学生,是因为有不会倾听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还在回答问题时,我常常会思考下一个环节是什么。

它似乎在倾听学生的答案,但事实上,他们忽略了他们的答案和背后的信息,包括他们思想的起伏。

如果我们想在课堂上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似乎有必要让我们自己和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学会倾听别人,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倾听是一种理解。只有努力去理解和理解,才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做出正确的评价。只有建立了这种谁都能安心地表现自我、相互学习的环境,自己才能摆脱焦虑,学生也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不快乐的。

看完《静悄悄的革命》,我对自己说:埋怨声中,我们永远看不到绿色教育的一线曙光。所以,首先要润泽自己的心态,克服焦虑。

然后再努力润泽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努力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用本书封底的话来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

仅此而言,它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同样,自我调整和自我改造的过程也将是在不断的触动和感悟中完成的。

冯琼娟读这本书,受益匪浅。

我读书,喜欢囫囵吞枣,很快速地浏览,所以常常可以很快地读完自己喜欢的书,但当读完,只记得大概,至于细节,忘了。可是读这本书,我发现只能彻底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因为按以往的读书方式阅读,居然不行,读不懂。你看,“这种教师的活动可以作一个大致的区分,主要表现为两种活动方式。

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一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什么意思?回过头再读,一连读了三四遍,还是不懂。

那就放着,一知半解吧,继续读。于是又看到了两个词:“服装裁剪”“交响乐团”,不禁莞尔,对作者深深佩服。

这本书,既有深奥的理论,又有贴切的比喻,对比,很形象,读来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浮躁的、肤浅的读书方式,让我回归了学生时代细致、字斟句酌的阅读方式。再说得严重些,它改变的其实不只是我的阅读方式,还有我的学习态度,能让我终于定下心来读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深层次的东西。

革命观后感 篇5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的代表作,是20 世纪历史与哲学领域中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本书以范式的概念为中心,系统论述了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结构》出版之后,轰动了整个学术界,形成一阵库恩“冲击波”,成为科学哲学的转折点。

在科学哲学史开辟了一个既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又不同于否证主义的“历史学派”时期。它无疑已导致了科学观上的一次深刻革命。它对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哲学争论。

众所周知,牛顿力学是量子力学在常规条件下的近似,它并没有被淘汰或者推翻,它仍旧起着广泛的作用;科学就是这样,每一种新理论的产生都建立在旧的理论的基础上,前人取得的成恰恰是后人研究的开端,正如牛顿所说,他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是库恩说:错了!科学不是这样发展的,也不能这样发展。

教科书里的科学史遗漏了太多的东西,如果我们找到那些遗漏的细节,就会发现一副完全不同的图景,就像如果我们还原了牛顿那番话的真实背景,就会发现那不过是他在尖刻讽刺辩论对手矮小的身材一样。

那么,在库恩的眼中,科学究竟是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发展着呢?这个问题,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做了很好的回答。

首先,库恩认为,在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例如在亚里士多德正式创立物理学之前,就存在着多种范式相互竞争的局面。当时,元素理论和原子理论的本质都是库恩的范式。这些范式没有一个被每个人所认识,所以现阶段的物理学在本质上并不存在。只有在亚里士多德提出公认的范式之后,物理学才成为一门科学。

同样,今天的社会科学也呈现着这样的局面。人们之所以常常为这些学科是否可以冠以“科学”之名争论不休,在库恩看来,其原因正是由于这些学科缺乏一种公认范式的缘故。

当然,对于研究者个人而言,针对某种科学所做的研究,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由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决定,也可能是由他的个人性格决定的;但对于科学共同体而言,(在常规科学时期)他们必须要承诺接受一套关于本学科的共同的信念——这套共同信念大约也就是库恩所称的“范式”(pattern)。库恩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范式,则一个学科恐怕连“科学”都算不上,就如同今天的社会科学领域仍旧被怀疑不是科学一样。库恩认为,科学家依照既有的科学范式致力于科学研究而累积研究成果的现象,称为“常态科学”。

当常态科学维持一段长久时期后,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情境与问题,无法用现有的范式去思考,去解决,因而形成一种危机或混乱状态,这些对原有范式而言是异常的现象,使科学家必须摆脱原有范式去思考,去解决,去寻求突破,并采取新的角度,方法来思考。库恩称科学界这种企图解决混乱状态的危机之努力为“特别科学”,如果努力成功,便是一种“科学革命”,当科学革命成功后,原有的范式便需要与新的思想整合形成一个新的范式,并取代原先的范式。这种新范式取代原有范式的情形便“范式更替”。

作为科学史家,库恩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他创造性地引入了“范式”这一概念,把它作为开展科学活动的基础,作为科学研究的思想工具和实用工具。他用这一新概念恰当地描述了科学发展的动态图景,使他的科学发展模式不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具有鲜明的直觉性,充分体现了动静结合的规律,强调科学革命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科学哲学领域完成了一场“革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库恩树立的科学形象不仅使科学史成为思想史的殿堂,而且有助于科学家了解科学的本质,把握科学发展的趋势,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总结。

《结构》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或褒或贬,毁誉不一。一位科学史家说:

“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和对其他一些书的看法一样。它被专家们驳斥并幸存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我认为经典著作的定义就是这样。

”另一位哲学史家则提出意见说:“这是一本令人迷惑的书。因为它至少是近20年来科学史上最有才华、最有影响力的著作,其错误思想也广为人知。

”存在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库恩范式引导下的常规科学的质疑及其意义

温伯格认为:“对‘范式’一词的争吵似乎并不重要,与仅仅一套明确的理论相比,存在更多的科学共识,这点库恩是正确的。”——温伯格对库恩范式本身的概念并没太多的质疑。

但他认为:“库恩过高估计了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受他们的范式束缚的程度。库恩夸张了我们对范式的痴迷程度,而且特别夸大了在常规科学时期不注意意外发现的程度,在这一点上他完全错了。

”——之后他用宇宙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这两个领域的实例研究来论证:“现代大**宇宙学引入了‘标准模型’这个词,以强调我并不是把它看作每个人都应发誓真诚地信奉它这样的定论,而是看作所有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集会讨论宇宙学计算和观测时的一个共同的基础。但仍有像阿尔文和霍伊尔这样受人尊敬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不喜欢不断增长的共识的方向。

他们中的一些人攻击的正是这种共识的想法,坚持一种‘光辉的道路’的科学思想取代继续的革命。在革命中,所有的人都会遵循自己的思想,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

在这里,库恩实际上指出,范式的作用是双重的:范式解放和束缚心灵;范式开辟新的思想,限制人们的一个思想。因此,科学家不仅要解放思想,而且要善于按照一定的模式思考,沿着一定的道路进行研究。

范式的历史作用正在于这种“收敛性”,这种“收敛性”使科学家团体可以“集中注意狭小范围中比较深奥的问题,仔细而深入研究自然界的某一部分,从而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因此,范式的概念被用来强调保持科学研究传统与变革之间必要张力的重要性。

二、对科学革命、不可通约性的怀疑及匡正

温伯格对库恩科学革命同样持批评态度,他说“库恩科学革命理论的过激部分仍然足够过激,而且我认为它是相当错误的。首先,科学家们不能在‘看待事物之间来回切换’,而且在一次科学革命之后他们变得不能理解以前所了解的科学,这是不正确的。”温伯格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力学来代替牛顿力学例子来论证:

‘实际上,培养新物理学家的过程中我们教给他们的仍然是真正古老的牛顿力学,而且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如何用牛顿的方式去思考,即使是他们学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后也是如此科学革命也无需改变我们评价理论的方式,以免形成不同范式任何地方,我都不曾看到库恩所说的在不同范式之间无从比较的迹象。我们的观点改变了评价理论的方式。没有突如其来的变化,就不可能比较革命前后理论的真实性。”

科学家参照科学的实际历史来质疑库恩的科学革命也是合理的。只有承认牛顿的理论是错误的,爱因斯坦的理论才能被接受。但事实上,牛顿的理

论并没有被完全取代或抛弃,只是成立的范围被确定了,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在限定的情形下还可以是有效的,即限定物体的运动速度比光速慢、物体的质量也不过分大的情形。而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牛顿的力学还不够完善,甚至对发射到月球上的火箭轨道的计算也非常成功。爱因斯坦的理论是一种新的范式。牛顿的理论作为一种古老的范式尚未完成

这是完全否定的,现在是一个成熟的牛顿理论,在大学里教给学生。这是进入现代物理学的必修课,没有库恩范式无法理解的困境。不过,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定律被牛顿的定

而不是律师事务所,燃素理论被拉瓦锡的氧理论所取代,地质平均变化理论被灾变理论所取代。两者都可以说是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概念。后发理论无法解释前发理论,完全符合库恩意义上的发展模式。然而,自牛顿范式诞生以来,并没有出现与库恩描述相一致的范式转换。正如著名科学哲学研究者陈方正先生指出的:

“库恩的范式说,其实毋宁适合于未曾确定的领域——例如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中那些尚处在摸索阶段的部分。在这些领域,‘范式’的确有指导与规范的作用,而其转变的机制,也不能完全排除由学者群体判断所构成的因素。但无论如何,范式所触及的只是某一阶段的科学发展过程。

”如果一门科学达到了温伯格意义下的成熟科学的特征,那库恩的范式也就没有了说服力。因此,库恩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把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与科学成熟时的本质特征相混淆。

三、库恩学说的当代意义——沟通科学与人文的典范

综上发现,科学家对库恩的观点多半持批评的态度,科学家认为其模式不符合他们科学研究的实际,原因在于:库恩学说的新颖性和开放性,给不同的解读者留下了不同的想象空间,不同的流派也就对库恩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发展模式持有不同的看法。其实他们对库恩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也存在某些片面性,要克服这种片面性,就要求我们更深入地发掘库恩学说中蕴含的新思想、新角度,充分展开他理论中有启发性的一面。

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复杂的阶段。科学在现代社会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特征。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说过,每一件事在本质上都是重要的。虽然它们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们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的理解。中国老一辈哲学家也说过: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进步的两翼,哪一翼弱得不能顺利起飞,哪一轮小得不能顺利驾驶。要知道,没有人文情怀的科学文化是盲目的,没有科学精神整合的人文文化是跛脚的、轻浮的。必须是科学文化与人文科学同飞,科学与人文科学必须与时俱进。解决的办法不是把高度剪到底,也不是促进生长,而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

可见,库恩理论的重大意义在于科学与人文的沟通,这是人类生活的两个重要领域,使人们能够在科学技术提供的生存平台上更加人性化地生活。

库恩的这本《科学革命的结构》最重要的是想告诉我们,科学的正确性是有局限性的,科学永远都是“近似性的真理”。在目前的科学体系中,一定存在一些不正确、不准确的观点。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些“糟粕”会不断的被剔除,科学规范会越来越趋近于“真理”。

科学的一次次突破就是一次次的“科学革命”的过程。所以,对已有规范和常规科学的学习很重要,但是,我们要有批判性的思想,不要固定思维,要明白了科学发展的这一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我们才能把握住科学研究的方向,在遇到反常现象和问题时才不会毫无办法,科学也才能够有新的发展。

《科学革命的结构》的问世,不仅仅是科学史上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文明的一场革命。它的问世,有人称之为**科学的事件。库恩因此也走上了审判法庭,与波普等人掀起了异常激烈的争论。

《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范式”虽然论述的是自然科学,但是,它一经提出,便成为哲学、科学史乃至所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典范。《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本身无疑已经导致了科学观上的一次深刻革命。而随着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它将越来越显示出其非凡的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

不仅如此,库恩的影响还波及到历史和哲学以外,它出版以后,在社会学、心理学、美学、文学等其他各个学科的著作中,开始频频出现了“范式”、“不可通约性”、 “危机”之类的库恩式的术语。

通读这本经典之作,最大的收获是纠正了我原有的对科学的认知,科学并不只是教科书上的定律理论等,抛开这一切争论和影响,我们确实应该感谢这样一位哲学家,他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了科学的新的一面。

革命观后感 篇6

很有幸的读到了一本好书《家长的革命》,书中崔宇老师详细的介绍了很多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

我们教育孩子是为了什么?当然,给他们一个更成熟更好的生活。以前总是以为给孩子好的教育就是给他找一个好的学校,好的老师,好的补习班,一切的问题就都解决。

可是,由于孩子贪玩、任性不爱学习,家长们就对孩子冷嘲热讽,恶语相向,有的甚至对孩子动手打骂,我们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可是这样,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精神教育,其实,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不仅仅是先天的血脉传承与抚养更重要的是对孩子后天的教育影响与关怀。

没有坏孩子,只有坏孩子。他们接受了不正确的教育,没有坏父母,只有坏父母。他们继承了不良传统,或不自觉地使用了错误的教育方法。(现在,让我们对那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进行一次革命,让它们在这里结束!

家长们要学习、要进步,不能指望”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天然教育,因为这是一场不劳而获的美梦,父母的爱与教育要像阳光一样,既包围着孩子,却又给他光辉灿烂的自由。所以就让父母与孩子一起努力加油吧!

教育孩子要从家长自己做起

——《 家长的革命》读后感

“有勇气改变自己的父母可以改变自己的孩子。”

当家庭、社会和学校都将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身上,希望通过各种技巧来提高孩子的学***、拔高孩子的素质和觉悟时,家教专家崔宇独具慧眼,把目光投向了家长。因为事实证明,父母爱学习,子女爱学习;父母诚实,子女爱正义;父母勤俭,子女爱朴素

崔宇的教育理念正是我们最熟悉却又很少思考的道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父母是孩子生命的源泉和终点。如果他们想让孩子的生活深入人心、源远流长,源头的“治理”就不可忽视。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责任,不仅仅是先天的血脉传承与抚养,更重要的是后天的教育影响与关怀。什么是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源于爱的本能、爱的艺术、系统的科学、智慧的有效交流、强烈的自我言说和自我教导以及毅力。

有些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不上进,学***,也有的认为老师如何如何,而崔宇的解答是:”孩子学***,有很多种表现;孩子学***的原因,也有很多种,如果没有找准原因,任何努力都等于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

在多年的青少年教育和咨询过程中,崔宇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家长和孩子,他们的问题是现代家庭的缩影。《家长的革命》一书精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案例,以轻松幽默的语言道出现代家庭教育的重重困境,将家长的心理和教育方式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读来既真实又深刻,掩口苦笑,个中滋味只有家长明了。同时,总结了教育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引导家长转变教育方式的建议。

希望通过家长教育观念的革命,教育和改变孩子。

书中写到了教育孩子要注意的九个方面,也可以叫做”崔氏九法”,做家长的不可不知。

一是理想:一个能考清华、北大的人,一定不会被一次小小的测验所难倒,而得过且过的人,总是提不起精神来学习。

二是不懂大脑规律:学***巧劲,不能死记硬背,也不能光说不练。

第三,缺乏动力:在公众的鼓励下,一个人往往会尽力去争取,不管结果是否如预期,至少他可以问心无愧。父母要鼓励孩子,就是给他信心,让孩子有奔头,他才会有干劲。

第四,人际关系有压力:如果孩子的人际关系有问题,那绝对比孩子的表现问题更重要,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立足的绩出,家长要注意。

五是缺少方法:做什么事都需要方法,学***如此,一定要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六,缺乏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以致用是最有效、最持久的。

第七,消极情绪:父母应该瞧不起孩子,给他们精神上的鼓励。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们都必须在孩子面前展现出乐观积极的一面。

八是懒惰:防止懒惰的最好方法,还是激发他的学***,让他觉得闲着没意思,动起来才有趣。

九是没有榜样:一般来说,一家三个孩子中老大是大学生,其他两个都会跟着兄长的脚步迈进大学,如果自己周围的人都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人,那他感觉不到学***种什么状态,也不知道自己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有榜样的人就不一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崔氏九法》概括了儿童学习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在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家长可以重新认识孩子的学习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他们克服困难。

这本书的作者崔宇接触了各个年龄段、各个职业的家长,他们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这本书适合我们所有的家长和教育爱好者阅读。

读完这本书,我同意书中的主要理论,即提高自己是提高孩子的前提。这也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每个孩子都有其个性,每个父母也有其个性,先提高自己的认识,才可能因材施教,这可能是很多家庭教育书籍没有着重强调,需要做父母的自己慢慢体会的道理。当然,很多家长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这种转变,这也是这些有意识的家长能够获得的关键。

作为一个家长,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和家庭的特长,参与到不断的改进中,要切实体会一下完善自我、改变改变现状的效果,尝试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样才是真正的父母榜样。

学***生的事情,有勇气做出改变的不应该仅仅是孩子,也要从家长做起,开始家长自己的革命。

革命观后感 篇7

四年二班张竞文妈妈

初读这本书,没有一份感恩心。在浩然如烟海的家教类图书中,这也不过是其中一本。而且自己虽谈不上成功家长,但也比较优秀,读这本书也不过是因为学校推荐,让家长写读后感,我是报着这样的一种心态翻开这本书的。

漫不经心地翻开这本书,一句“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的孩子”正符合了我的观点,便有了看下去的欲望。

我仔细阅读了崔宇先生写的每一章。有时候我会捂着嘴笑,好像他说这个妈妈就是我。

其实,在这十年的家庭教育中,我也有很多困惑,也使用了很多不正确的方法,也很纠结。但读了崔宇老师的这本《家长的革命》,有一种拨开迷雾见月明的感觉,于是带着一份恭敬心我读完了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

崔宇先生写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一些技巧和一些案例。这不仅让我们家长读起来既有真实性又具有实效性。

家庭教育是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她包涵许多方面,即生活方式、人的方式和学习方式。谁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父母。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人们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也就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我们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是把教育归咎于学校,从自己身上找不到原因。

只有正视自己的错误,你才有进步的希望。我是一个积极的妈妈,她要求进步。我为孩子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我认为我的教育很好。但当我看到崔宇先生写的这些片段时,我感到羞愧。我犯过这样或那样低级的错误。必须改变错误的教育方式,这是彻底和痛苦的。

但我是一个勇敢的母亲,我会正视自己的缺点,努力学习。

有人说,自大的人还有救,自卑的人就没有救了。所有有信心的人无所不能。父母总是想给孩子更多,除了健康、学习、幸福,但是父母和朋友,不要忽视,教育孩子,还要保证他们的素质和质量,这样孩子出去的时候才会受到尊重和钦佩!

21世纪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四个学会”,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与人相处。

最近的复旦大学中毒案是否给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带来了警钟?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个健康有前途的人。

像信仰一样,教育需要一颗虔诚的心,需要彻底的反省和长期的救赎。

我希望《家长的革命》这本书给我带来帮助的同时,也能够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去帮助,让我们为孩子的成长一起助力。读后感》

革命观后感 篇8

一直从事寿险工作者的我,对《学习的革命》这本书的作者郑荣禄先生早有耳闻,现在又来品读他的书,真的是一大幸事。 一位在寿险道路上的领导者与佼佼者,他将带领我们一起学习怎样做一个超级业务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营销员,在书中为我们前行指明了方向。。

这本书收录了郑荣禄博士在全部十期top2000培训上的主题报告文字稿,并附有top2000培训讲师及课程介绍和部分学员感言,是一个寿险行业打造学习型组织的真实案例,对寿险行业所有员工,以及想要打造学习型组织的其他行业的企业管理者都带来了有益的借鉴。

本书分两大板块,一是让自己成为一位超级业务员,二是让自己成为一位卓越的经理人。

2006年举办的top2000,引起了全寿险业的关注。它是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无私分享和勤勉实践,对销售人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进入中高端市场,超级会员要想下大订单,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和修养。只有高端的产品、优质的备份服务体系、高端的客户和高素质的销售人员才能构成高端市场的发展。

在高端人士看来,保险的基本功能主要是保障和合理规划财产,以及一定的投资回报。高价值保险是价值的体现,购买保险是家庭责任的体现,保险是降低风险、转移风险的途径。

保险是朝阳企业,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起来。每一次的培训和学习,让我看到外面有山,外面有人,也让我学到了顶尖的销售技巧,建立了自己的销售体系,自信、快乐。从思想上讲,要不断突破观念;从技能上讲,要不断给我们先进的、可操作的方法,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的力量和学习带来的变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对高端市场的现状和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对高端客户的心态和面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了很好的了解,从而在面对高端客户时更加专业自信!

革命观后感 篇9

李越英家长

说家长没有给与,必定有人喊冤。哪个家长对孩子不是掏心掏肺。恨不得摘星星摘月亮。

但其实,爱并没有那么难,快乐,自由,希望自心和关爱,这是孩子们成长所需要的全部。任何你需要的教育都应该从这五个方面入手,否则,再多的期待也会成为负担。

几千年来,尊重教师、重施教育的中华民族一直倡导儿童国家教书。有教无类的思想。但是直到今天。

依然上演着孩子们被同一个模式衡量筛选的故事,我们既然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要去爱不一样的孩子,给他们真正需要的关爱。

每年的春节晚会都会给观众带来很多问题,也会给大家带来很多欢乐。赵本山的小品总是有很高的期望值,因为他总能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小话。没有人会拒绝快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快乐成长是父母的责任。

许多家长说他们的孩子没有自控能力。如果他们喜欢吃,他们会不停地吃。如果他们不让别人动筷子,不管别人有什么感觉,他们都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是从小被管得太严了。()没有自己的空间,一旦有了就不知道控制了。

当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我们都觉得他们充满了希望和无限的可能性。但是回忆我们自己在少年时似乎并不曾因为自己有很多的希望而感到格外超慢激情。那时候的我们。

并不知道希望是何物,更不明白他的珍贵。现在给孩子一点希望,我们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感受自己存在的可能性。有人说自大的人还有救,自卑的人就没救了。

自卑情绪还会阻碍爱一个人能力的发挥,对孩子还说,就是阻碍他挖掘自己的潜能,也许他可以成为一个钢琴家,但是在这之前他必须接纳在经济不完美的琴声,并且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

革命观后感 篇10

(1) 百岁老人冰心说:“好好读书,好好读书,好好读书。“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读一本好书可以丰富人的思想,开阔人的视野。

读着日本佐滕学先生的作品《静悄悄的革命》,就感觉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和鼓励,让我充满信心……

一、教学中要学会关注 “服装裁剪”及”交响乐”.

在《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中,佐滕学先生对”学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学习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习的本质”.并且认为学习是人与人的交往。我们现在讲的”自主性学习”绝不等于让学生”自学自习”,是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是学生之间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是”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的对话,与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与自身与自我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

在这种教学中,他把教师的活动生动地比作两种“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因此,佐藤先生的“服装剪裁”和“交响乐团”实际上是两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活动:“服装剪裁”是我们古代语言中的个性化教学;“交响乐团”是倡导学生各种观点和交流的重要性。

他说:学生的学习是不断地从个体出发,回归个体。因此,教师的活动也应该从相应的学生个体出发,回归到学生个体。即使在各种声音回响混合的”交响乐团”式的活动中,”量体裁衣”的意识也是教师必须一直保持的。

教师能否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体差异,能否洞察彼此差异学习的可能性,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实现相互学习丰富内涵的重要因素。

对照我的体育课堂,有时也安排所谓的自主及探究学习,给孩子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但学生的身体基本素质,运动能力,遗传的原因,存在每个个体的差异,同一教材的实施与练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各不相同。相比之下,读这本书,我所缺少的只是“量身定做”的教学,它只能回应学生群体,而不是与每个人对话,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还没有进行,也许还不太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做一名“时尚切割师”式的教师,是我应该努力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二、教学中要学会倾听。

在交响乐团的语音交流中,佐藤先生认为倾听不同思想的“不同交流”尤为重要。他指出在台上授课时,教师总是容易按教师的思路来听学生的意见,与教师思路岔开的”异向交往”由于是教师难以了解的发言,所以特别容易被忽视。这真是一语言中。

我们提问的时候,老师的心里往往有自己的答案。教学过程已经变成了寻找学生说出我们需要的东西。所以当孩子说出的不是教师想要的,老师心里可能是有些着急与恼怒的,教学任务那么重,你怎么还说出些不着边际的话啊,你听讲没啊……此外,在教室里把探究学生自身的”逻辑世界”加以重视,的确可能让交往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但是如果教师的指导与引导能力不高,那么我们虽然避免了教学能顺着教师的路数进行下去,但可能交往肤浅的局面同样面临交流的散乱,出现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

因此,学会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倾听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我们的平时课堂教学中,也安排探究式的学习与交流,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

事实上,我的教室里也有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的研究或讨论看似异常激烈,但事实上,学生的学习内容凌乱,学习质量低下,教育肤浅,陷入浅薄和贫困,没有取得最好的效果。本文提出学生要学会倾听对方,我认为我们的老师要学会倾听,不仅要倾听学生的演讲,还要倾听学生的情绪和想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成为孩子们最好的听众。如前一段时期我在组织学生学习双手头后向前抛实心球时,看到学生只注意追求远度时,只注意拼命向前抛,(教师提醒向前上方抛时)有学生回应”干嘛向前上方抛?

“,对于学生的片面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说明向前上方抛,抛物线大才能抛的远的道理抛)。

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观察优秀学生的动作,这样能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因为交响乐团要想演奏成功,需要一个高超的指挥,而我们的老师在这一点上还要多学习如何调动大家的发言,形成和谐的旋律,最终这个旋律还要为交响乐的主题服务。

《静悄悄的革命》乃是震撼人心的教育革命!它把一些教育现象像庖丁解牛那样一一剖析,使我们很快认识到现行教育的弊端,并指明改进的方式——行动研究!

“开始行动吧!”在看这本书时,心中一直催促着自己……

(二)在共同体的学习中,我有幸拜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所写的一部专著。他在书中深刻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诞生于一个课堂,根植于下层民主、学校和社区的革命,是一场支持每一个学生多元化人格的革命,是一场促进教师独立性和创造行的革命”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他对学校、教师和课程的深刻阐述震惊了我,也反映了我

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怎样的教师才是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

以下是我对书中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感想:

一、 教育改革应该从每一间教室和每一节课堂教学开始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阐述到:”可以说没有哪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的发言让我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是改变课堂教学,解决课堂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要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到每个教室里去,他还提到”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态度,看他们是否在持续的学习”,这种对教学的评价方式,让我懂得教学中绝对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搞形式主义,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教学,应该以”投入专注”为要求,而不仅仅以热闹为目的,要让孩子投入专注、持续地学习,而不能只是引发的学生的兴奋。

二、教学中要真实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是每位教师需要追求和实现的目标。然而,教师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的改革。曾几何时,只有学生热情发言的课堂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无论答案是不是思考的结果,害怕课堂上的冷场,几乎成了我们的错误共识。

正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同伴和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考虑孩子的经验,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抛接球”活动。那些”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举手的教室”和”那些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笔直的教室”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同样是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教室。

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首先,教师要能够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思想在课堂上的起伏,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一起走向创造性学习。其次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的在教室里构筑一种让学生有”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构建学生间、师生间一种相互交往、共同成长的关系。此外,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家长和教师能够紧密联系在一起。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结语:“学生们需要的是一所能够平和、平和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所一切都定义清晰、喧闹的学校。”

三、教学中要关注到学生不确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地舒一口气,或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上来。对于这种现象,佐藤先生分析说:“在这些学习行为中,他们不确定的思维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维和表现同等重要。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

这就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要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有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现相互反响和激荡,课堂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思考的威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不同的音响,奏出和谐的音乐。

四、教学中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 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听学生的话,指导学生,远比多说要重要得多。有时候我们虽然”恩、恩”地点着头,热心地听着学生的发言,但其实是希望,可以听到学生的意见和我自己考虑的是一致的。

或者到大部分学生发言完毕之后就总结一句”你说的应该是这个意思吧”.所以我们其实并不是在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我们往往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至未能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

我们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佐藤学先生采用自己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让我看到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也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读完此书,让我对新课程的改革充满了信心,面对挑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要学会聆听,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的个体,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带来的乐趣。最后,就让我以该书最最本质的阐述来表达我的收获,那就是”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

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愿我们也能学习佐藤学先生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教学改革,以取得实质性的成长。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