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好句好段摘抄 2023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汇总六篇

2023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汇总六篇

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多关于身心健康的启示,它是一本珍贵的心灵财富。其中的一些感人情节深深地触动了我。阅读后,我不禁对作品所描绘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是否会让你有写读后感的冲动,这取决于每个人的阅读体验。但这篇文章主要关注于与“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相关的主题,我们希望这些信息能成为您的参考之一。

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篇1

《那不勒斯故事四部曲》读后感1000字!

我跟着莱农一同爱上了少年尼诺。他高高的个子,消瘦,眼神犀利,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莱农对他的爱永远是小心翼翼的,渴望得到他的肯定。追随着他的消息,她爱了他将近二十年。她在心底留了一块地方,专门盛放这抹皎洁的月光。

啊,这闪闪发光的暗恋呀。

每次想起对于少年尼诺的描述,心就会荡漾开来。谁不爱这样富有学识又彬彬有礼的神秘少年呢?而我已然过了少女的年纪,可还是会感慨,真好啊。

可后来的尼诺早已不是莱农深深爱着的那位少年。他变得比他父亲更加糟糕,巧言令色地周旋于各种女人之间,利用她们的资源向上攀爬,趋炎附势地游走在上层社会。尼诺真诚地夸赞每位女性,事后潇洒离开,也许这样的次数多了,他已然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因为他发现这样令人不齿的招数在攀爬上层社会的时候非常管用。

可莱农没有看出他真诚的目光下隐藏的狡黠,没注意他温柔的话语下是赤裸裸的谎言,甚至最后同意他在未离婚的情况下做他的情妇。这些都没有阻止莱农坚定的爱。她在自己营造的爱的谎言中,执着地爱着尼诺,直到她亲眼撞见那不堪的一幕。成年人的世界真是过于残酷,亲眼见到的真相冲垮了她对尼诺爱的底线。谎言已然构成了尼诺生活的全部,而我对尼诺的美好幻想也自此全部幻灭。

现实中,我同样也失去了爱情。笨拙如我,掐灭了幸福的开端。我对他的爱不会比莱农对少年尼诺的爱少一丝一毫,可笑如我,徜徉在每一个爱他的细节里难以脱身。而他早已残忍地把对我温柔的属性抽离。想起梁老师的那句话,有时候幸福是绝望的开端。哎,还没来得及看清幸福的模样,就悄无声息地溜走了。

从莱农身上能窥见很多女孩的影子,也包括我。好像我也跟着莱农认识了莉拉,惧怕索拉拉兄弟,讨厌母亲,拒绝承认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曾经的我跟她一样,恨不得立刻逃离自己的故乡,再也不愿回去。糟糕的天气,粗俗的话语,肮脏的环境……一样也不能忍受。后来莱农变了,从她试着接受自己的母亲开始,她也接受了自己的故乡。

莉拉则与莱农完全不同。她天资聪颖,敏感犀利。她的眼神中带着一丝侵略性和危险性,能敏锐地感知外面世界对她造成具体而微的影响。她足够真实,她的真实有一种让人害怕的力量,不断吸引着追随她的人,并且人们坚信只要她想要做,她足以改变整个城区的命运。她扎根在自己的故乡,跟形形色色的人作斗争,同样也跟她自己斗争。无奈命运跟她开了多么残酷的玩笑,她只得败下阵来,不动声色地消失在那不勒斯。

我常常在想,在莉拉和莱农之间有过那么多美好的时刻,但也存在嫉妒、争执、甚至诅咒,这算得上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友谊吗?我不清楚,只是模糊地感觉到友谊的复杂性。

非常喜欢这部书,每看完一本都会胡思乱想一阵,心中涌起很多感受。但一直拖到现在才写,很多感受都忘记了。如果哪一年再重读一遍的话,也许会羞愧于自己过去写的东西,重写新的见解和感悟吧。

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篇2

20xx年XX月,我偶然在视频网站上刷到了一部最新更新的剧集——《我的天才女友》。说实话,当时我被这个剧名深深地吸引了,点击观看,才发现是意大利语的剧集。因为完全听不懂,我退出了视频界面。突然看到简介,该剧改编自同名小说,我在图书网站搜索到了它——改编自埃莱娜·费兰特的同名小说,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这一系列小说讲述了两个女孩维持了半生的友谊和联系,是一部关于女性成长的史诗级作品。除了《我的天才女友》,其余三部分别是《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

故事是以主角之一莱农的视角展开,讲述她和朋友莉拉从年少到老年的经历,时间背景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莉拉和莱农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贫民区,那时二战刚刚结束几年,战败的余温,男权的社会话语环境,贫民区充溢着贫穷、暴力和落后。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莉拉勇敢聪慧,特立独行,可以自学认字,也可以和男同学打架;莱农则温顺懂事,成绩优异,很懂得讨大人喜欢,她们相识于小学时期。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两个女孩互相依靠、互相帮助,在保持亲密友谊的同时又彼此审视,从对方身上获取力量,也相互嫉妒、攀比,将女性之间的友情挥洒到极致,明媚、黑暗,也最真实。最终,两人也因为各自不同的选择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在莱农眼里,莉拉是她的天才女友,莉拉拥有超越常人的天赋——自学功课、成绩优异;高度自律、酷爱阅读,让她既崇拜又嫉妒,让她不断审视自我、不断勇往直前。同样在莉拉眼里,莱农也是她的天才女友——争取到读初中、读高中、读大学的机会,一直在追求知识的大道上奔跑。人生的第一个分水岭出现在小学毕业时,莉拉的父母不支持她读书,她被迫辍学了;而莱农很幸运,父母最终同意她继续求学。莱农虽然没有莉拉聪明,但她在不断自我反省中极端努力地学习,最终摆脱了原生阶级,和教授的儿子结了婚,在这份关系中获得出版自己第一本小说的机会,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一位体面的作家。此时的莉拉和肉食店老板的婚姻摇摇欲坠,和人私奔后又被抛弃,独自抚养儿子,在香肠厂做女工,与莱农相比,一向果敢聪颖的她却过着贫穷困顿的生活。如果只把婚姻当作自身阶层进步的阶梯,莉拉可以轻松地当一位富太太;如果只是把个人天赋当作赚钱的工具,莉拉可以轻松地让前夫的肉食店日进斗金。但是,莉拉没有,她从来不在乎或者可以说是不介意自身阶层,对金钱的欲望也极低,唯一热烈追求的只有知识。她的生活里始终充满着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中年的她自学编程技术,自办公司,充分挥洒了自己的才能。回望过去,老年的莱农说自己的一生,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那么莉拉呢?莉拉始终是少时那个拼命认字读书的小女孩,终其一生都在自我拼搏。

小学意大利语老师曾对莱农说:“当庶民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假如一个人想一直做庶民,那他的孩子、孙子就会命如草芥,不值一提。”莱农一直在摆脱庶民的身份,而莉拉却拒绝,也许在她的内心世界中从来没有身份、阶级的界限,她唯一心悦诚服、顶礼膜拜的只是知识本身而已,她也从没有为任何东西妥协和让步,她永远那么坚定,这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状态。如果说莱农的成功值得肯定,那莉拉也应得到同样的掌声。

莱农和莉拉的一生,其实是女性一生的缩影。当代女性,一路披荆斩棘,读书、就业,有人选择婚姻完成身份转变,有人选择事业独自绽放,大部分人在婚姻和工作中努力追求平衡。小说中的莱农和莉拉是作家在文学文本中构建的极致存在,回归现实生活,种种束缚中是我们很难做到极致,但是莱农和莉拉对于自我的追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今社会,除了历史沉淀下的男权家长制话语环境,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也是施加给女性的无形压力。例如,大量的美容、瘦身、整形服务的目标受众都是女性;皱纹不是岁月的馈赠而是懒女人疏于保养的后果;家庭主妇的同义词就是脱离社会;提拨晋升优先考虑男性只因女职工可能面临生二胎问题等等。不难看出,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可以用下列词汇概括——美丽、纤细、生子、顾家、柔弱、愚蠢。对于这些词汇,女性可以选择对号入座,成为世人眼中的好太太、好妈妈;可以选择背道而驰,不婚不嫁不生孩子,像个男人一样和生活战斗;但也可以坚持女性固有的性别特征,在平凡的生活中学会无视社会枷锁、找到自己发展、挥洒的工作岗位或者兴趣爱好、永不放弃知识带给人的光明和智慧。

作为一名在金融机构工作的女性,我对于《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女性独立自主的精神风貌是极其认同的。工作中需要女性保持不断求新、求知的状态,进而提高业务能力,获得与男性员工同等考察的机会;生活中也需要女性保持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在快消费时代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活出自己的风采。新时代的女性,应该挣脱社会刻板印象,不论何时何地都保持对于知识的渴望,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篇3

整部小说基于平衡的视角在写。包括外部的自己与其他人的平衡,以及内部的自己生活工作的平衡和个人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平衡。对于主人公莱农来说,最需要平衡的是自己和莉拉的关系,这层关系似乎贯穿了整部小说。外部的平衡,尤其是莱农和莉拉的平衡关系,莱农一直在寻找的就是如何与莉拉平衡相处。然后是爱情的平衡,如何在两性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一种友谊的平衡。内部的平衡实际上是莱农自己阶层与渴望阶层的平衡,这个平衡由教育实现。其次是莱农生活中每个阶段角色的平衡。

友谊

友谊是这部小说的关键。我们看到的是莱农和莉拉坚固的友谊,从小到老的相互扶持和帮助,没有莉拉,莱农可能早就放弃了学习和协作;没有莱农,莉拉可能在香肠厂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生命。从结果来看,的确是一场坚固的姐妹情。但是从整个过程来看,我们看到的是,莱农站在人物的第一视角表现出来的嫉妒、愤怒。当看到莉拉快速的学习能力,看到莉拉收到那不勒斯小城区众多男性的追求和喜爱,看到莉拉嫁给斯特凡诺成为豪门太太,看到莉拉学习计算机做生意的时候,莱农内心充满了嫉妒,她痛恨自己的长相、能力都远不及莉拉。这让我联想到的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在此愿所有性侵的变态狂原地爆炸,世间无恶魔)里面房思琪和怡婷,她们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但是当房思琪尝试告诉怡婷她和李老师的关系的时候,换来的却是朋友长期积累下来的嫉妒。如果这个时候作为铁密的朋友能够尝试问问房思琪前因后果,可能结果就大不相同。

女性之间的友谊,因为存在的固有的攀比等心理,女生之间的友谊很容易产生嫉妒。虽然我们没有坏心,但是过程中嫉妒心理如果运用不当,很容易坏事。

爱情

爱情也是这部小说的一条线,从莱农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了她从吉诺、安东尼奥到皮得罗到尼诺,再到最后的小男友。从莉拉的角度来看,从马尔切诺的追求到与斯特凡诺的结婚,到与尼诺的私奔,到与恩佐的相互扶持。种种关系中,两位女性经历爱情的迷茫,尝试,激情和稳定。其中表现出来的是女性的独立。书中有一段专门描述了你男女之间的关系。夏娃不能独立存在,她在亚当之外,没有自己存在的支撑。她的外形是可以塑造的,她不拥有自己的语言,她没有自己的精神和逻辑,她随时都会变形。但是后来她们都成功的做到了,摆脱男性,成为身份地位自由的女性。

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需要面临处理的事情。莱农认为逃离那不勒斯就可以,于是认真念书,嫁给皮得罗,但是后来因为尼诺还是回到那不勒斯,莱农总结自己的人生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青少年的时候面临的问题大概在学业、父母关系和朋友关系的处理上,后来就有恋爱的问题,婚姻的问题,以及子女问题和事业问题。每个阶段的我们都有新的角色产生,每个新角色的出现需要经过适应和磨合,因此必然会出现相应的问题。莉拉对莱农是深深的爱,她希望莱农能利用读书人这个身份改变自己,改变那不勒斯,当得知莱农为了尼诺而私奔的时候,莉拉怒不可遏你会替我享受生活,非常美好的生活。我错了,你简直是个白痴。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有迷失,因为忘了前进的方向。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说,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always like this。当我们身处在这个境遇中,我们总认为现在的境遇是最差的,付出努力后,能改善现在的状态。基本上每个人都经过的高考和大学生活就是其中一个鲜明的例子。高考前听老师说的考上大学就没有这么辛苦,但是事实我们都知道。

教育

另外想说的一点是教育的重要性。这部小说是贯穿主人公整个人生的,让我联想到的是bbc的纪录片《56up》,《56up》中描绘了英国几位不同孩子的成长史,我们看到在阶级固化的社会中,教育是突破阶级的最大的法宝。莱农和莉拉的故事也是如此。像第一步小说《我的天才女友》中所描述的,莉拉有过人的天赋,只有她不想学的,没有她不会的。只要通过她很短时间的学习就可以掌握要领,这也是全篇我们所看到的莉拉能成为莱农和米莱拉崇拜、喜爱、嫉妒的本质。但是当莉拉因为家庭原因,只能读到小学毕业并辍学的时候,此时的情景可类比伤仲永中的故事。小学老师很生气,她希望好学生都能有一番成就,就像她描述的庶民就是争抢食物和酒,就是为了上财的先后次序、服务好坏而争吵,就是那面肮脏的底板服务员正在上面走来走去,就是那些越来越粗俗的祝酒词,因此她希望自己的优秀学生都能接受教育,摆脱庶民的枷锁。莱农成为了幸运的那位,她的父母允许她接受教育,从刚开始的被动式接受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到后来的主动(大学及以后),莱农凭借教育的鞭子使自己策马奔腾。虽然她的灵感和素材可能来源于莉拉,但是灵感的产生需要的是扎实的基本功和思想,这也是大部分都认识莉拉,但只有莱农能成为知名作家的原因。

而教育改变的其实不止一代人。纵使莉拉再厉害,她所能给以的小孩的教育内容以及方式都是受限制的。莱农的三个女儿,黛黛,艾尔莎和伊玛进一步巩固了莱农的中产阶级地位,而莉拉的儿子里诺仍然生活在那不勒斯这个城市,仍然成为庸庸碌碌的一代人。

我认为教育给我们的是一个平台和机会。在教育面前,起码接受相同教育的个体都是平等的。但是总有人脱颖而出,也总有人默默无闻,这是教育的公平性,也是教育的机会性。读书无用论总有人在谈,但是我认为,我们要比较的是整个社会样本中,接受教育的群体他的阶层是否比原来要好。

其他絮叨

最后想谈谈的是尼诺这个人。这个人也是贯穿全篇的核心,给他的定义就是利用女性的渣男。他利用了文中的各位女性的优势,包括高中老师的地位、妻子父亲的社会地位,以及莱农的作家地位,但是她却拜倒在莉拉的智慧之下。尼诺一开始在她身上看到了以为自己也有的东西,但是对比之下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她拥有材质,但是她没有利用它为自己谋福利,而像贵妇一样在挥霍着自己的才智。莉拉的才智是免费的,这也是尼诺着迷的原因。莱农和莉拉都因为尼诺迷失过,背叛过婚姻,但都迷途知返,从这段关系中解脱。其实对于尼诺来说,寻找的未尝不是一种平衡,只不过这种平衡全出于自己的自私。

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篇4

读那不勒斯四部曲有感2000字:

最近读完了《那不勒斯四部曲》,这部书像毒药,让你停不下来,想一直读到结尾,看看主人公最后的命运,读完之后,一阵阵空虚失落感,缓不过神来,但是,依然想向大家推荐这部书,因为它虽然是畅销书,却很有内涵,在这部书里,能找到我们的影子,找到芸芸众生的影子。

《那不勒斯四部曲》包括四部书: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四部书讲述了两个女孩从6岁到60岁的故事,讲述了她们的友谊和她们各自的人生。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意大利的一座贫穷落后的海港城市-那不勒斯,两位女孩所处的社会关系是这座城市某个小镇上最贫穷的一群人,物资匮乏,住房紧张,交学费都困难。虽然故事发生在意大利,但这会让我联想到我小时候的生活背景,90年代的农村,大家的收入仅仅靠种地,因此极地,而且多子女,所以都很穷,可能一个月才能吃一两次肉,村里的孩子读到高中已经寥寥无几。

故事的中的两个小女孩一个叫莱农,她是故事的讲述者;另外一个叫莉拉,她是莱农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也是她嫉妒的、崇拜的及模仿的对象。莱农和莉拉家都很穷,莱农的妈妈是个瘸子,爸爸是看大门的门房,莱农家有四个孩子。莉拉家爸爸有一家小小的鞋铺,惨淡经营,仅仅能果腹,且她的爸爸性情暴虐。莱农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也是一个害羞胆小不自信的女生,在莉拉没出现之前,她是班级的第一名,受到班主任老师的宠爱,莉拉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局面,她不仅仅聪明,聪明是学东西学的快的那种,她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她可以自学,能够快速领悟,找到学习的方法,因此她能够轻而易举取代莱农,成为班里的第一名,于是莱农就有了嫉妒、崇拜并且想靠近莉拉的种种矛盾心理。

在她们的小学生涯,莉拉和莱农一起学习、竞争、玩耍、探险、抵抗其他孩子的攻击。我想,我们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玩伴,旗鼓相当,相互追赶,相互维护。转眼间就要毕业了,莉拉和莱农就要上初中了,在她们心中并不知道初中是什么,那不勒斯是那么贫穷、落后,就像在中国80年代的农村,对大部分父母来说,上学能认字就行了,读书是没用的,早早退学赚钱补贴家用才是正确的选择。莱农和莉拉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他们的家庭那么贫穷,交学费都成问题。她们的班主任是一个有远见和爱人才的好老师,最终,班主任说服了莱农的父母,莱农继续读中学。而莉拉的父亲太暴躁独断,宁愿把坚持要读书的莉拉从二楼扔出去摔断胳膊也不答应她要读书的请求。

从此,这两个小伙伴的人生命运迥然不同。先说莱农,莱农是大家眼中的乖孩子,性格文静,努力学习,她自卑,她的自卑既是软肋又是铠甲,让她敏感内敛,也让她奋发向上一路向前,于是,她读完初中,继续读了高中,是班级的佼佼者,而且凭着她的优秀,她走出了那不勒斯,去了比萨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读大学,在大学里,她依然努力学习,她很容易满足。

大学改变了她很多,莉拉是有在乎的人的,就是莱农,莱农是她唯一在乎的一个人。

她虽然不上学了,但是她会暗地里和莱农较劲,比如莱农中学要学希腊文了,莉拉就会偷偷从图书馆借书学起来,莱农在学校学什么,莉拉知道了,总要先学起来,莉拉退学后,主要工作是在他爸爸的鞋铺帮忙,但是,她会偷偷学习。在莱农的眼里,莉拉就是天才,她学习很快,总能一学就会,她甚至可以帮莱农补习初中的希腊文。莉拉虽然不上学了,但她从来没有放弃学习,她的学习不限于书本,她对异性的吸引力也更胜一筹,能够轻而易举的使喜欢莱农的男性喜欢自己。

莱农和莉拉的友谊持续了一生,当然这部书没有写尽她们的一生,这部书写到了她们的60多岁。莱农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写了很多很多本书。莉拉的爱包裹的很严实,她把失去女儿的痛苦化作种种决绝的自我放逐和自我放弃。

我想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有些极端的,莱农本可以与教授幸福地生活下去,可她偏偏离婚;莉拉本可以利用她的天赋,让自己的生活平稳富足,但她一次次打破自己所拥有的,让生活支离破碎。我不赞同她们选择,但我的视角可能是上帝视角,身处其中,谁知道有没有可能比她们做的更差呢?这部小说的过人之处在于作者描述了两个人的一生,从6岁到60岁,这么长的时间跨度,读完仿佛看尽了她们的一生,看尽了那不勒斯城她们贫穷的父辈和儿时伙伴的卑微辛苦的一生。

莱农在小说里说:“庶民就是争抢食物和酒,就是为了上菜的先后次序、服务好坏而争吵,就是那面肮脏的地板——服务员正在上面走来走去,就是那些越来越粗俗的祝酒词。庶民就是我的母亲,她喝了酒,现在整个背都靠着我父亲的肩膀上。”莱农所做的努力都是在摆脱庶民的身份,而莉拉,因为身处那不勒斯,所做的一切决绝的放弃都是一种对庶民命运的自我抗争,在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的结尾,莉拉对莱农说:你要继续学习,因为你是我的天才女友。而莉拉,虽然一次次打破一次次放弃自己所拥有的金钱、物质,但她从来也没有放弃学习。莱农说:任何人都需要有一个天堂里的圣人的保佑和指点,才能不迷失于这个晦暗的世界。莉拉和莱农,她们一定都是彼此的天使吧。

故事的结局,莱农离开了那不勒斯,一个人生活,她依然写书。莉拉依然在那不勒斯,一个人游荡,放弃所有自己曾经拥有的。

读到最后,意犹未尽,唏嘘不已,有一种“断雁叫西风”的苍凉之感,愿莱农和莉拉的晚年平静、安详,愿莱农的三个女儿常来看她,愿莉拉能够自我和解,愿莱农能够多照顾莉拉。

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篇5

《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2000字:

理想,对埃莱娜和莉拉是模糊的。具体成为什么人对于这部小说是非常次要的东西。不会像《世纪三部曲》或者其他我看过的小说一样,作为读者的你也会期待主人公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说改编成影视剧,我看剧本一定会提出人物的戏剧目的是什么?但摘这个里面没有,越反思,你会觉得作者一点也不在意最后埃莱娜和莉拉成为了什么人,她们也可以成为任何人,无关职位,无关社会意义的那种。

就是女性成长的过程,她只是一个过程。无论莉拉或者埃莱娜都无意成为一个具体的什么样的人。之前因为一些原因我放弃继续考研,有位研友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找到了更具体的理想。

“什么理想?相夫教子?”我感觉到了被冒犯。倒不是我觉得相夫教子就不好,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理想。但是,如果一个男性对男性,会说出这样的话吗?

之前一个在新闻传播考研辅导很有名的学长在群里说,我挺愿意当家庭主妇的,每天做做家务,看看言情小说就好了。

我温和地反驳了,然后一些男生替他说话,越说越让人觉得真是可笑。之前看美国第二位最高法院的女性法官的纪录片时一样,女性的配偶去世后,女性可以领取养育金,但男性的伴侣死去后不能一样。有次和网友看电影,他把他付电影票这事当成理所当然我也不喜欢。我不喜欢这种潜意识里的性别不公,男性女性一样。

不过我不了解男性,我很好奇,男性和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的差异和同一性。

小说中,我看到了里面男性对莉拉的崇拜,特别是尼诺这个角色,这个对莉拉和埃莱娜都有巨大影响的男性。这一点我认为作家很有智慧。埃莱娜和莉拉是一体的,两个人都渴望得到他的爱情,这组关系确实有点像《七月与安生》。尼诺和其他角色比是非常具体而有形象的,他对父亲的憎恶可最后成为了和父亲一样的人,他对女性,特别是优秀女性的那种渴望,甚至赋予了这些女性一点神性的感觉。

我不敢瞎总结,但我觉得男性和女性对自己爱的伴侣有种很微妙的差异。我个人认为女孩会倾向把对方当王,当成父亲的感情。我想成为你喜欢的人。但男性会倾向把对方当神,有另一种不同的小心翼翼。

我瞎说的,也许明天看别的书又有不一样的感悟了。我们其实很少真正意义上去谈论这些,推书,推电影会给一个肤浅的总结,但很少有人,很难让读者去深入,去研究,去改变自己的生存困境。

我不是女权,我是维护性别平权,我支持性别差异带来的一些职场差异,但我反对性别歧视。模糊结果很容易让读者有模糊性。就像陈铭在奇葩说里说的,形容、夸奖别人要用结果,因为过程很有歧义。这是一个结果导向的社会,但文学里,我喜欢过程带来的歧义与模糊性。读后感·这种模糊性给了女性角色在这本书中更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小说里说,我们成为自己是因为那些让步。而我一直认为,我成为我是因为那些坚持。当然,两者不是对立的。

埃莱娜在第一本第二本里的成长的过程都离不开莉拉,她因为莉拉渴望学业的成功,她因为莉拉开始初恋,开始对性的探索,莉拉对她的正负影响造就了她。是她在自我和莉拉中的让步成就了自己,成为了这样最开始的状况,成为了小说家,在远离莉拉读大学的日子,她选择了很多,但给她了更多的是混沌,是迷茫。她选择尼诺,给了她巨大的痛苦。

我觉得,我和埃莱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有些地方我不会像她那样选择,她也不会像我一样有不太好方向的选择。看埃莱娜大学部分,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后悔在大学对哲学、政治、社会学缺乏认知和学习。我还是觉得那才是真正的大学生该做的事,不一定说积极探讨大的命运,但应该关注小人物在大潮流下的命运,去积极思考。虽然不见得有用,但不会有比这样一个热情、奔放、浪漫的,彻底的时刻了。

那样的白衣飘飘,那样的青春昂扬,那样去广泛接触世界,触碰,思考。这个部分在小说里只是泛泛而过,她去巴黎的时候,她参与到一些集会的时候。虽然不能两全,因为这样地放过才能让小说更小,更关注人物心理,这是这本小说最大的魅力。其实我好想看到这个部分哦,我觉得我自己的世界太窄了,太窄了,认识的,接触的,愤怒的都太少了。

我憎恶那句人间不值得,我憎恶有什么屁大的事说这话的人,那么把自我,把人生看得肤浅,看得轻薄。暂时到此为止,因为还有更多要学习的地方,要看一些的书来让我对这套书更深刻地解读。因为那些是我想问的问题,是我很想知道的,此刻,未来,不是为了答案的。

我想弄明白一些东西,弄明白一点点我自己,弄明白一点点就好了。

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篇6

今天把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新名字的故事看完了。终于看完了,耗时真久,断断续续的。

因为在人人视频上看到这个剧就好奇点进去看了,刚开始觉得有些琐碎,整个影视画面都是偏黑色调,内容也不是一下就能入境的,没有耐心的人看着会直接跳出去。如果拿步履不停这样类似的书籍影视来对比的话或许更让人不喜欢,毕竟步履不停影视色调很暖,颜色丰富,平静的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而我的天才女友就不同,文章与影视都是一个风格,也挺好的,就仿佛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还有内心世界。

看到莱农仿佛就是看到同一个自己,很多感受很多事情都能感同身受吧。显而易见的是她是自卑的,敏感的,不服输的,纠结的,坚强的,懦弱的……她是丰富的,饱满的。

这个人物特点塑造的很完美。无论是故事,人物,环境,故事结构,我都是很喜欢的,喜欢这样记叙。这是部需要静下心来阅读的好文。

古语有以史为鉴,其实运用到书中就是以书为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也非无稽之谈。透过这本书,每个人的性格特征,每个人的言行举止,每个人的成长史,每个人的一生,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可以看清很多东西,可以感悟很多。

我的语言还是匮乏的很,无法表达自己心里所想的那种感觉,无法引经据典,逻辑分明的去阐述,不管怎样,那不勒斯四部曲是值得拥有的好书。

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篇7

第一二部断断续续的看完,三四部一气呵成几天看完,最精彩的应该是第四部,几个高潮点总是给我一种一个一个事件被引爆出来一样的感受,没有铺垫,突然出现,比如失踪,比如死亡,在每次作者轻淡叙述中被引爆,我想说,那一刻我看的很激动。

小说似乎是从第三部才开始的,准确来说是埃莱娜那场大家认为错误的抗争时开始的,从那里我开始觉得莉拉就是埃莱娜,没有两个女孩,只有一个,他们的人生轨迹不同,但又相同,只是时间错位发展了,在三四部中,很多事件,很多叙述不断增强了我的这个感受,到蒂娜消失,莉拉消失,最后的叙述,那感受变成了确定。

那她们是怎样的两个存在呢?或许是一个真实人生抉择和,另一种选择的分别叙述,那哪一个是更真实的呢?上学不上学,结婚不结婚,离开不离开,回来不回来,抗争不抗争……,哪个选择又更好的呢?哪个又是真实的选择?谁又知道呢?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有自己的真实选择,并且认为是正确的选择,至于选择的结果,似乎并不重要吧!

不想过分探究作者想表达什么,只希望体会自己在看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什么,想到了什么,我相信总有那么一些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想要表现给我们看的。

总而言之,非常喜欢这四部曲,这书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也一样的人,和事;不一样也一样的文化和环境。是一部能抵抗时间冲刷的作品。强力推荐。

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篇8

《那不勒斯故事四部曲》读后感1000字!

人有逃离自己原生环境的本能。

莱诺从小和莉拉是最好的朋友,她觉得莉拉很坏、很酷、最与众不同,莉拉读很多书,不停地学习,能毫不费力地写出让莱诺惊叹的作品。莱诺羡慕她、崇拜她、嫉妒她。莱诺在莉拉身上看到了一种和那不勒斯的老城区格格不入的气质,所以她爱莉拉,竭尽所能地模仿莉拉。在她小时候,她自己都还没发觉之前,她就想借着莉拉逃离那不勒斯混杂着暴力、粗俗的城区。

后来莱诺爱上了尼诺,尼诺也是不一样的。他不是安东尼奥,不是帕斯卡莱,不是里诺。尼诺读书,写文章,用冷静的数据和事实讨论城市和风车。所以他没有粗糙的手指,不会在天台上冲着对面的女生开枪,不会因为爱情的嫉妒变得怒不可遏。莱诺爱他,崇拜他,希望得到尼诺这种层次的男生的爱。

当莱诺和那不勒斯的朋友在一起时,她又骄傲又孤独。莱诺阴差阳错地选择了读书,一条和她的朋友们都不一样的道路,并在这条路上一往无前无可抵挡,偶尔地,她能用这件事在朋友间得到尊重,比如她为了帕斯卡莱和神父吵架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她只有孤独。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她必须降低自己来迎合他们。没人想在青春期形单影只,懦弱的莱诺也是。她不是尼诺,她做不到像他一样穿着在学校穿的破衣服,留着邋遢的长头发去参加莉拉风光的婚礼,出现在靓丽的同龄人面前。她对那不勒斯的朋友们,既厌弃又需要。莱诺要他们的敬佩和崇拜,又厌弃他们的粗鄙,更重要的,她恐惧和朋友们在一起时自己的命运。

在莉拉的婚礼上,母亲把莱诺拉来做到自己身边,她怕莱诺和安东尼奥混在一起,她觉得莱诺是读书的人,和他们不一样。但是和母亲在一起,结局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变成母亲以后,除了嫁给安东尼奥这样的男人,还能嫁给谁呢?

莉拉的婚礼像一个困局。那不勒斯的穷人们为了一场婚礼,借钱也要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却在婚礼上为了廉价葡萄酒和几盘菜吵架,并诞生出绵延几个家庭长达两三年的矛盾。地板上是洒出来的菜汤和红酒,周围是淫荡的笑话和闹哄哄的人群。莉拉,莱诺少女时代的棋逢对手,是这场糟糕的婚礼的主角,她嫁人了,在17岁,就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和丈夫,宽敞的家在新城区,不到两百米的地方有火车呼啸而过。莱诺嫉妒,也感到无力。莉拉拥有了令人羡慕的一切,只不过是在那不勒斯,那个莱诺一直想逃离的那不勒斯,莉拉从此选择了和莱诺不一样的道路,她被永远留在了那个世界,而莱诺永远拒绝这个选择,她要用生命来奋力逃离。

莉拉在婚礼前对莱诺说:

你是我的天才女友,你应该比任何人都厉害,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

莉拉预感到了吗?她预感到自己将要和莱诺走上不同的命运了吗?所以才发表了这一通像是道别的宣言?莉拉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仿佛放弃了自己的另一种命运。

只用了不到一场婚礼的时间,莱诺就意识到了自己从小到大的逃离本能,所以她主动接近尼诺,决定和安东尼奥分手,下定决心要把莉拉一个人留在那个世界。她要把本能变成选择。

莱诺和莉拉前十七年的人生就像被包裹在风暴中,她们随着飓风无意识地飘荡,让命运的飓风代替她们做选择。莱诺更幸运,她被带到了更广阔的一条道路上,同时拥有了对命运的自觉,从莉拉的婚礼开始,她不再是包裹在飓风中一个无知的角色,她已经知道了风的方向,而她决定和命运的暴风反着来。

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篇9

截至xx年3月,“那不勒斯四部曲”系列小说在全球的销量已经突破一千万册,可以说是千禧年以来最受瞩目、也最独特的文学现象之一,它在世界各地的译本已经有四十多个。不过,《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作者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一直隐藏在笔名之后。近30年来,她只通过出版社用邮件和信件接受采访,从未公布过自己的面貌和身份。她相信,书籍一旦被写出来就不再需要他们的作者,如果它们真的足够好,它们迟早会找到自己的读者。

“那不勒斯四部曲”通常会被评论定义成是女性的奥德赛,也就是关于女性命运的史诗。费兰特在书里所描述的二战后那不勒斯的落后街区和一群人的一生,其实也隐喻了每个人和自我、外部环境的永恒抗争。《大西洋月刊》将费兰特并列在伟大的史诗作者之列,她之前,是古希腊诗人荷马和古罗马诗人奥维德。

你将读到:

四部曲讲述了女性友谊的规则和权力,两位女主人公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在互相帮助,而是互相洗劫,从对方身上窃取情感和知识,消耗对方的力量”。

四部曲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欲望,让我们看到个体,尤其是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都要经历的变形,以及她们和外部世界之间构成的尖锐矛盾。

四部曲还刻画了女性和原生家庭的关系,以及女性与知识的关系。莉拉代表了一种无法被制度规训的智力和经验;而莱农代表了高度制度化、等级化的知识积累。

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篇10

我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在公交车上把《那不勒斯四部曲》看完了,这样密集地,认真地看一套小说上一次还是在北京的时候,看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

从某种冲击力来说,肯福莱特那种更宏大的历史背景,小人物在大时代洪流中的选择,成长,奋斗,堕落更让我震撼。原来有这样写东西的人,原来有这样介于真实与文学创造的小说,恕我阅读量少,我当时真的很惊讶。

这一套不同,我甚至想起了《婚姻生活》那部话剧,絮絮叨叨的,都是很琐碎的东西。但我也想起了过时行说他为什么选择导演这部话剧,因为他用对话,纯粹的对话展露了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用了一个词,细腻。

说实在的,即便是有一些大历史,在这套书里也只是泛泛而过。什么哲学学派,什么学术思潮,那些年轻人该投身的东西,这个时代发生巨变的东西,里面都只是很浅地带过。我开始为这一点的缺失感到可惜,但此刻一想,你看时代怎么变,女孩的社会伦理要求都没变,相夫教子,所谓的一个女人最大的成功是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至于她自己是什么样的,即便有了相当成功的事业还是会被鄙夷,温和一点的用可惜她,普遍一点的用那有什么用,还不是这些刻薄不是只出于男性,女性的更多。

,his story。肯福莱特用人来讲历史,他想讲的还是历史的故事,而不是人的故事。

这是一套关于her story,我和莉拉,这是那不勒斯想讲的故事,HER 的故事。

(二)

我和莉拉出生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那是一个很传统,很贫穷的地方。这样的形容放在印度可以叫贫民窟,放在美国可以叫黑人区,但我突然想,在中国叫什么呢?棚户区?城中村?或者是简单的乡下?whatever,因为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地代入自己。

我和莉拉其实从一出生就知道自己的一生大概会如何度过,将就着读到小学毕业就好了,在这个小镇找一个条件差不多的就好了,生几个孩子养着家里就好了,然后大概地死了就好了。

但早慧的莉拉这样的自然而言,这样的命运产生了质疑,而我出于对莉拉的那种偶像式的崇敬,又或是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力量,我也选择了对这种生命质疑,并试图改变。我和莉拉并不是七月与安生那种简单的人生状态的两极,而是共同的生命体,是共同生长又不一样的树,是这片生命之林孤独的互相呼唤的两棵树。最开始的我依附着莉拉的力量去生长,靠着对她那种特殊的情感去生长。而莉拉,看着是那样野蛮地,自由地去选择,但她何尝不是在看着我,吸收着我的力量去塑造自我呢?

故事最后,我提升了阶级,我摆脱了所谓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痕,我甚至摆脱了对莉拉的情感依赖。而莉拉的人生绝对和我不一样,她起起落落,很难称得上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也不能说她有自我意义上的幸福。当然,谁说自我的幸福就是自我意义的成功呢?莉拉最后失踪了,她这一生很难说爱过谁,爱过什么,但爱让人依赖,依赖就会失去自由,莉拉至少是自由的。

(三)

从把自己代入人物的角度来说,我不喜欢这个叙述者的埃莱娜,也不喜欢莉拉。我不喜欢莉拉的作,不喜欢埃莱娜那种顺从,那种盲目,那种自我违背了我个人的对家庭的态度。但那是埃莱娜的生命,她对我而言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其他小说里带着某种象征的影子。

前两部里,埃莱娜是没有什么自我的,她的叙述里全部都是莉拉给了我力量,我需要莉拉的力量,我为了拜托莉拉的那种力量而做出的种种选择。在看前两部的时候我正好在写自己的小东西,我在反思我的那些时刻,我很粗浅地归结为

每个人成长中都有这样一个同性偶像或者说某种参照物,男人需要英雄,可能来自漫画,更可能是自己的父亲。女人需要那些耀眼的女人,那个女人往往不是妈妈

女英雄还是太少, 我说的是像超人,蜘蛛侠,钢铁侠这样被普世化,世俗化的英雄,不是说昂山素季,珍妮这种小众的,要知道撒切尔,希拉里这种比较知名的还被各种诟病,最大的理由是作为母亲的不合格,作为女性在性方面或者政治方面的妥协。

我小学,初中也有这样的人,但高中,大学没有了。不过大学和工作后遇到的那种成熟的优秀女性,她们的耀眼,那种英雄的力量胜过所有的漫威电影。

女性英雄世俗化的缺失需要女性文艺创作者们努力推动。上帝,我还是不喜欢黑寡妇的胸,神奇女侠的身材来成为唯一的亮点。

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篇11

那不勒斯四部曲之《我的天才女友》读后感2000字:

把对方的布娃娃互扔向地窖那一个事件起,莱农和莉拉终其一生都甩不开对方的影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惊叹作家从莱农的视角,将其童年一直到晚年的内心世界可以毫无保留地、坦坦荡荡地、用一种极其迷人和真诚地写法展现在纸上。她们互相利用、互相嫉妒、也互相鼓励、互相挂念和帮助。谁也离不开谁,但中途又刻意地保持距离,两个出生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个充满暴力、绝对男权、动乱和落后的城区的女孩子,一生都在摆脱“庶民”身份,就像书里不止一次的提到“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

女生的隐密心思可跨越种族和国家。在青年时期,莱农笼罩在莉拉的光环下,她迫切追随莉拉又想摆脱她、超越她,通过各种极端的、晦涩的行为来自我证明魅力不比莉拉差。而莉拉的天资聪颖却因家庭逼迫,没有莱农的好运气可以继续读书,但她像一个女战士,要么轰轰烈烈地抗争,要么不动声色地行动。社区的图书馆借阅人的名单前四位占据了莉拉一家人的姓名(莉拉借用家里人身份可多次借阅书籍),放下身段请教莱农帮助她学习外文。在莱农参加社区的家庭舞会时,看到莉拉魅惑神秘的气质吸引了在场的所有年轻人,莱农接受这一现实,有力无心地暗自较劲;而在日后莱农得到更高的良好教育、得到城区里老师的赏识,莉拉去参加莱农老师的家庭聚会,没有成为焦点、被周围遗忘时,莉拉选择肆无忌惮地对着莱农发脾气,用苛刻、带有侮辱性的语句攻击莱农和她的老师家人。

很多次,莱农想拉莉拉出来,那片充满暴力和血腥的城区不应该再捆绑具有过人之处的莉拉。她痛心莉拉的现状却又不希望莉拉再比她强。可是“人是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就像她们小时候,拉手跑向远方的海边去看海,眼看天气阴沉,穿过黑漆漆的压抑隧道,莉拉说回去吧,莱农变成那个一往无前的女孩。这一刻是她们此后一生的铺垫。

莱农是幸运的,有家庭、老师支持她在学术道路上摆脱“庶民”身份,她有机会去那不勒斯以外的都灵、巴黎甚至美国和文化界名人切磋和交流。而莉拉呢,她“无往不在枷锁”,从能保护她的哥哥到和父亲一起将她推入婚姻深渊,从外表温和却内心变态的原配老公斯特凡诺,她一次次感受到“界限消失”,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第一次提到“界限消失”——“在那种情况下,人和事物之间的界限忽然就消失了”。到了第四部《失踪的孩子》,在那不勒斯大地震中,“界限消失”是“她(莉拉)害怕东西的抖动和弯曲变形,她痛恨任何形式的病痛,她痛恨失去意义的语言。”“界限消失”是莉拉害怕无力的状态,却搭上一生一意孤勇地以身肉搏,是男人和暴力的边界消失、是社会宽容度的边界消失,是人面对自然的自信心的边界消失。莉拉的哭像钢铁流泪,她的坚壮又太另类,让城区的男人女人都会畏惧又敬仰。

“我斟词酌句。有时候我想象,假如我和莉拉都参加了升中学考试,我们一起上了高中和大学,我们息息相通,携手共进,那我的生活、她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会是完美的伴侣……我们会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我们会肩并肩进行斗争,那些属于我们的,只会属于我们。女性内心深处的孤独很折磨人。我想,把两个人分开是一种浪费,相互没有参照,没有支撑。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好像自己的思想被切成了两半,很诱人,但有缺陷,我非常迫切地想得到肯定和发展,因为我的这些思想不是很坚定,没有底气。这时我又想打电话给她,对她说‘我想告诉你,我现在烦死的一个问题,我们一起谈论一下吧,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你记不记得,你跟我说过阿方索的事儿?’但我已经永远失去这个机会了,失去它已经有十几年了,我应该学着自给自足。”

在阅读的时候,脑海里总会浮现这个那个女孩,她们是莉拉也是莱农。她们努力学习生活,有的温和、有的激进。我想起初中不甘落后的诗词歌赋,也想起高中雨天在山下等我的瘦小身影,想起对着树皮做的小房子模型傻笑的空调房间,想起没有写完的将寄给我的道歉信,想起凌晨四点半的宿舍楼台阶,想起甜筒和我共吃一个的夏天,想起和我冷静地比划未来闪闪发亮的眼睛……我们彼此汲取能量又互相分享,我们拼命逃出自认为腐朽的小城,我们不愿意又不得不承认对方能激起我们的斗志和想法,我们会买漂亮的高跟鞋为了不把梦想踩的满脚都是。你们是我的天才女友。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