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好句好段摘抄 高三课件(优选八篇)

高三课件(优选八篇)

经过精心挑选,励志的句子的编辑为大家带来了题为“高三课件”的文章。根据教学要求,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完善。新任老师想要让课堂更有趣,就需要在教案课件上下功夫。阅读本文内容或许能够拓展您的视野,为您提供更全面的帮助信息!

高三课件【篇1】

第一次接触新教育的《构筑理想课堂》,并且第一次去完成这个作业,虽然没有合格,但是自己收获却不少:就是自己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实现哪个目标而进行的,并不是盲目的教学,我就拿自己写的作业进行分析。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来体现鲁迅鲁迅先生当时内心的一种爱国情节,通过这样来体现自己思想变化历程并鞭策自己努力向上。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本课教学可从以下几点进行理解:1、本文的叙述线索。2、人物刻画。3、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语言

1、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作业1、读课文,完成对课后生词的掌握。(正确阅读、书写,能结合上下文了解词意。)

2、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本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1)在,表达对的厌恶;(2)在,回忆与的交往;(3)在,表达对藤野先生的和。

3.提出自己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4.找出体现鲁迅“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1、投影ppt出示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鲁迅生平及散文集《朝花夕拾》和习作背景。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明确:

(1)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明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暗线:鲁迅的爱国情感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1、学生快速浏览全课文

4、整体感知课文,再次明确课文的主题和文章的两条线索。

1、外貌描写。

2、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精神性格。

A、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B、为“我”改正解剖图。

C、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品读第6自然段,从外貌体现人物特点。

2A、细读12-15自然段,品出藤野认真负责的精神。

3 B、细读16-19自然段,品出藤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4 C、细读21-22自然段,品出藤野热情诚恳,关心入微。

1、划出体现作者思想变化的句子。

2、学生提出疑问进行交流。

读读《朝花夕拾》中作者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的思想变化。

其中让我明白了教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让每一个环节的教学都是有强烈的目的性的,整个课堂的教学都要围绕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还有一个让收获更大的是:要吃透教材,明白教材文本的意义所在。要把教材真正的含义挖出来。让自己的教学具有明显的目的性。我想自己今后要努力的向这样的设计靠拢。

高三课件【篇2】

Phrases:

1. the then director of the Guiness Brewery

11. sth be put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16. blance a thing weighing 100 kilogrammes on his head

17. with an area of about 10 hectares

19. celebrate Hong Kong’s return to China

23.Impressive as the record is, it fades next to the story of Armstrong’s struggle against disease.

24.the then No.1 cyclist in the world

29.the same … that…

the same … as…

eg. This is the same pen as I lost.这只笔跟我丢的那只一样。

This is the same pen that I lost.这是我丢的那只笔。

30.lead sb to do sth导致/带领/使某人做某事

32.be entertained by…

35.make for interesting reading算的上是有趣的读物

39.if all goes well,…

44.on the park’s skating ramp 在公园溜冰场

49.hold a grand opening 举行一个盛大的开幕式

50.see what it was all about 看个究竟

It is fun for sb to do sth 对于某人来说做某事是有趣的

60.a strong feeling of friendship

62.a new generation of sports 新一代的运动项目

高三课件【篇3】

一、 说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是高三物理八模考试(陕西省20xx届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I卷讲评。

二、 说学生现况

理综物理I卷共8个选择题,其中涉及力学部分考点的有4道题,涉及电磁部分考点的有4道题。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力学部分得分率较高,最好的是15题追及和相遇问题,电磁部分得分率较低,最差的是20题的电磁感应现象的判断和小计算。I卷集中反映出学生两个问题,一是电磁部分掌握较差,二是复习不扎实,考虑问题不全面。

三、 说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分析试卷,查漏补缺,明确问题,矫正错误,并寻找出现错误的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典型错误的分析、矫正,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试卷评讲,增强学习信心;培养认真审题,仔细做题的好习惯。

四、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典型错误出错原因的剖析与矫正

教学难点:典型题目解题思路探究与解题方法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六、 说教学过程

三段:自主阶段——合作阶段——反思阶段

(一)自主阶段

一、教师试卷分析

1、学生得分情况与考查知识点:(PPT展示)

2、老师评析总体答题情况,表扬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

二、学生自主纠错

要求:对基础性的试题,概念性的问题由学生参考课本及辅导书在个人能力范围之内先独立纠错。

(二)合作阶段

三、小组合作讨论

要求:小组内互助,对自己还不能改正的题目,主动向小组其他同学请教,鼓励答题正确的同学将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讲给本组答题错误的同学,重点是探索方法和思路。

四、师生共同探究

目的:知识建构,方法建构

要求:对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说出自己错误的思路、解题方法,其它小组有能力帮助解决的请代表进行讲评,学生之间都不能解决的或分析不清的,教师重点讲评。

五、考点补偿训练

要求:限定时间,完成对点训练题

六、反思总结提升

要求:学生根据《八模考试自我分析报告单》,对本次考试涉及的考点,自己的致错原因、对存在问题的反思、近期目标、对老师的期望和建议等进行反思总结。

【课堂小结】 检查教学目标的.落实

1、错因归纳 2、知识建构、方法建构

【作业布置】完成本次考试的考试分析报告单

七、说设计意图

高三课件【篇4】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抛物线的定义.

2.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形式及其对应的焦点和准线.

(二)能力训练要求

1.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2.掌握抛物线的焦点、准线及方程与焦点坐标的关系.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训练学生化简方程的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根据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可以对学生进行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抛物线的定义及焦点与准线.

2.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形式,以及p的意义.

●教学难点

抛物线的四种图形,标准方程的推导及焦点坐标与准线方程.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

通过回忆椭圆与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可引入抛物线的定义,从而推出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抛物线的四种形式(记作§8.5.1A)

第二张:例题与课时小结(记作§8.5.1B)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师]我们知道,到一个定点的距离和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的点的轨迹,当常数在(0,1)内变化时,轨迹是椭圆;当常数大于1时,轨迹是双曲线;那么当常数等于1时轨迹是什么曲线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三种圆锥曲线——抛物线,以及它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板书课题“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1)”.

[师]现在,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对抛物线大家已有了哪些认识?

[生]在物理学中,抛物线被认为是抛体运动的轨迹;在数学中,抛物线是二次函数的图象.

[师]2.二次函数中抛物线的图象特征是什么?

[生]在二次函数中研究的抛物线,它的对称轴平行于y轴,开口向上或开口向下两种情形

[师]如果抛物线的对称轴不平行于y轴,那么就不能作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来研究了.今天我们突破函数研究中的限制,从一般意义上来研究抛物线.

Ⅱ.讲授新课

[师]如图所示,把一根直尺固定在图上直线l的位置,把一块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靠着直尺的边缘,再把一条细绳的一端固定在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的一点A,取绳长等于点A到直角顶点C的长(即点A到直线l的距离),并且把绳子的另一端固定在图板上的一点F,用铅笔尖扣着绳子,使点A到笔尖的一段绳子紧靠着三角尺,然后将三角尺沿着直尺上下滑动,笔尖就在图板上描出了一条曲线.请同学们说出这条曲线有什么特征?

[生]这条曲线上任意一点P到F的距离与它到直线l的距离相等.再把图板绕点F旋转90°,曲线即为初中见过的抛物线.

[师]现在我们一起归纳抛物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下面根据抛物线的定义来求其方程,大家先想想一般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生]首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然后在曲线上任取一点坐标设为(x,y),再根据题意找出x与y的关系即为所求方程.

[师]现在大家自己求抛物线方程,根据抛物线定义,知道F是定点,l是定直线,从而F到l的距离为定值,设为p,则p是大于0的数.

以下是学生的几种不同求法:

解法一:以l为y轴,过点F垂直于l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右图所示),则定点F(p,0)

设动点M(x,y),由抛物线定义得:

化简得:

y2=2px-p2(p>0)

解法二:以定点F为原点,过点F垂直于l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右图所示),则定点F(0,0),l的方程为x=-p.

设动点M(x,y),由抛物线定义得:

=|x+p|

化简得:

y2=2px+p2(p>0)

解法三:取过焦点F且垂直于准线l的直线为x轴,x轴与l交于K,以线段KF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右图所示,则有F(,0),l的方程为x

=-.

设动点M(x,y),由抛物线定义得:

化简得

y2=2px(p>0)

[师]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第三种解法的答案不仅具有较简的形式,而且方程中一次项的系数是焦点到准线距离的2倍.我们把这个方程叫做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x轴的正半轴上,坐标是(,0),准线方程是x=-

,第一课时(抛物线)人教选修1-1

.现在大家开始做课本P118上的练习第1题.

学生们经过一番运算,得出当坐标系变为以过焦点且垂直于直线l的直线作为y轴,原点和抛物线都不变时,抛物线方程为x2=2py.

[师]一条抛物线,由于它在坐标系的位置不同,方程也不同,有四种不同的情况,如下表所示:(打出投影片§8.5.1A)

图形

标准方程

焦点坐标

准线方程

y2=2px(p>0)

(,0)

x=-

y2=-2px(p>0)

(-,0)

x=

x2=2py(p>0)

(0,)

y=-

x2=-2py(p>0)

(0,-)

y=

[师]下面结合表格,看下列例题:(打开§8.5.1B)

1.已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y2=6x,求它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2.已知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是F(0,-2),求它的标准方程.

分析:1.先根据抛物线方程确定抛物线是四种中哪一种,求出p,再写出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2.先根据焦点位置确定抛物线类型,设出标准方程,求出p,再写出标准方程.

解:1.∵抛物线方程为y2=6x

∴p=3

则焦点坐标是(,0)

准线方程是x=-

2.∵焦点在y轴的负半轴上,且

,第一课时(抛物线)人教选修1-1

=2

∴p=4

则所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

x2=-8y

Ⅲ.课堂练习

请学生板演

(1)根据下列条件写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①焦点是F(0,3),

②准线方程是x=-,

③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2.

解:①∵焦点是F(0,3)

∴抛物线开口向上,且=3

则p=6

∴所求抛物线方程是

x2=12y

②∵准线方程是x=-

∴抛物线开口向右,且=

则p=

∴所求抛物线方程是

y2=x

③∵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2

∴p=2

∴所求抛物线方程是

y2=4x、y2=-4x、x2=4y、x2=-4y

(2)求下列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①y2=20x,

②x2+8y=0,

③2y2+5x=0.

解:①∵抛物线方程为y2=20x

∴p=10

则焦点坐标是F(5,0)

准线方程是x=-5

②∵抛物线方程是x2+8y=0,即x2=-8y

∴p=4

则焦点坐标是F(0,-2)

准线方程是y=2

③∵抛物线方程是2y2+5x=0,即y2=-x

∴p=

则焦点坐标是F(-,0)

准线方程是x=

Ⅳ.课时小结

由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有四种形式,且每一种形式都只含有一个参数p,因此只要给出确定p的一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当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或准线方程给定以后,它的标准方程就惟一确定.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P119习题8.52、4

(二)预习内容:该小节剩下的两道例题.

●板书设计

§8.5.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一)抛物线(二)标准方程(三)例题

定义推导(四)练习题

(五)课时小结

高三课件【篇5】

从课文的标题上看,本文似乎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文章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这一部分的中心论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即孔子的“生无所息”)。第二部分将议论引向深入,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将来三个部分,针对“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三个部分作者逐一展开论述,总的来看还是围绕“生无所息”这一中心。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在这个理想、价值、意义贬值的物欲社会学习它,颇有意义,能通过这一课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在其人生观上涂上鲜亮的一笔,真是“不朽”的一课,“功德无量”的一课。从语文能力上看,这篇文章的哲理名言、古诗名句、名人名言俯拾即是,加强积累,内化为言语能力也应该是一个契机。从论证上看,文章大开大合,收放有度,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需要一定的思维强度,特别是对学生的搜集整理概括归纳分析信息的能力,含蓄句子能够具体理解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在课堂上强化训练。对学生积极人生观的教育不能采用从书本到教条的形式,应该通过组织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来感受体验。作为一个高三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阅读能力,因此在进行阅读训练中也没有必要过细讲解,更不能越俎代庖,只需作适当的点拨即可。

l,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

2.能按照要求搜集整理概括归纳文中的重要信息。含蓄的句子能具体的理解。容能概括归纳。

3.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学会运用写格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4.积累语言,掌握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记诵一些哲理名言。

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

能按照要求搜集整理概括归纳文中的重要信息。含蓄的句子能具体的理解。具体内容能概括归纳。

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设汁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运用活动课的形式,学生通过书籍、互联网、采访名人等形式,搜集整理具有人生意义的故事、名句等。

有一种动物,小的时候是四条腿,中年的时候是两条腿,老了后是三条腿,同学们说说看,这是一种什么动物?是“人”。汉字“人”的写法很有意思.一撇一捺写个人,关于这一撇一捺,人们作出了很多的解释,有这样一首歌唱道:“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行赖悟功。”这对人的说解确实很有意义。其实,关于对人的本身的思考自从有了人之后,就没有停止过。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人是什么》。

快速阅读课文,教师由浅人深、环环相扣地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思考:标题是“人是什么”,那么文章是不是要给“人”下定义?

明确: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课文写于新时期初,文中一再强调,我们的时代是“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是“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作者在劝告人们,努力工作,“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明确:课文町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这一部分的中心点,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把不断工作看做人生真谛。开头迂回地引出这个话题。先引爱因斯坦三段话:一引爱因斯坦,说论题之难;二引爱因斯坦,点到“自我努力”;三引爱因斯坦,论人的社会性,任何人都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员”,个人自当回报社会,贡献社会,已是不言而喻。再引雨果、加缪,他们的回答充满悲观主义色彩,雨果悲叹人生短暂,加缪悲叹人生只是不断的苦役。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与雨果、加缪的区别,在于悲观与乐观,积极与消极。在以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为代表的积极、乐观的人生观看来,人生的意义正在于不断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为自己一生辛苦地工作而感到充实满意,无怨无悔。康德认为,一旦自满自足,无所事事,生命就毫无意义。认识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生就要不断的进行创造性工作。爱因斯坦认为,做一件合理的事情就能赋予人生以奇异的色彩。孔子认为“生无所息”,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息的劳作之中。总而言之,这一部分引用古今中外大师的言论,把人生的意义与工作联系起来。工作的动机从何而来?议论要引向深人,就要向人的心灵开掘。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这三个部分一一展开论述。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对往事的追忆、对现寸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课文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用过去、现时、未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指导学生通过思考课后习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整合课文:

思考题一对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中外哲学家、文学家是怎样回答的?作者对他们的回答有什么评论?试用精要的语言填写下表。(本题要求把握课文前一部分内容。采用列表形式,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结构,也便于前后比较。语言要求精要,就要注意提取要点)思考题二作者是怎样看待“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为什么说对现实的把握是“构成人

的最重要部分”?又为什么说如果“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本题把握课文后一部分几个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笋。根据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筛选并加以提要)

明确:作者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对现时的把握之所以“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是因为把握现时是实现志向的必要前提,是走向未来美景的可靠保证,否则,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青春年华,就会丧失自我,不成其为人。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追忆往事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憧憬未来、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动力,去牢牢地把握现时。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各民族神话中有关“造人”的故事,思考其中的文化蕴含。

1.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并摘抄有关人生的格言,背诵其中一些很有文采而又有积极意义的

2.你最崇拜哪位名人,多了解有关于他的事迹,总结他的人生观。

方法:针对课文设计一组题目,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含蓄的句子能加以解释,概括的内容能具体阐释。

1.本文一开头就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三段话。这些引语表明了爱因斯坦怎样的观点?为什么说这是“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

明确:爱因斯坦的观点是,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社会始终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见解之所以“质朴”,是因为从最基本的层次上解释了“人”的哲学意义,即人是社会的,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人的意义。

2.“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一段话中,爱因斯坦意在说明“人是什么”?(含蓄的句子能明确理解)

明确: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为社会所支配。

3.“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一致的见解”指什么?(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

明确: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东方哲学家孑L子说“生无所息”。可见,无论东方哲学家还是西方哲学家,他们都一致认为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壁工喽乙4.“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能根据具体的语境,理解指代性的内容)

高三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

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

A宇文新洲之懿范懿:yi美好

B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崇阿:a高大的丘陵

C云销雨霁霁:ji天气晴朗

D逸兴遄飞遄:chuan迅速

2、断句品韵:

A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

(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二四式”;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三四式”;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二一四式”;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三二式”;

(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Exxx对xxx: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明时?

F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G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H偏正结构相对:……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六、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

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

3、控蛮荆(见注释)。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故:旧

2、地接衡庐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高三课件【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能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认识到人类模仿生物制造东西的例子,体会仿生学的意义。

2、 生读题,怎样的人可以称为“老师”?

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谁是人类的“老师”?

2、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交流,练习概括。

第一段(1)以科学家从鱼儿能在水中自由升降获得启示,发明潜水艇为例,指出鱼类是人类的老师。

第二段(2—6)列举自然界的种种生物,表现了人类以它们为老师才有了发现、发明、模仿,创造出新事物。

四、布置课外作业。

1、 朗读课文多遍。

1、 自由朗读。

2、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3、 “可以说”三个字可不可以省略?(不可以,鱼类是动物,它们在水中生活,不可能像人类的老师那样去教别人。但是人类确实从鱼类的升降现象中获得启示才发明了潜水艇,从这个意义上说,鱼类是人类的老师。)

1、 自由朗读课文。这一部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 第2自然段在课文中起的是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何止”是什么意思?

3、 齐读第2自然段。

4、 这里的“老师”指的是谁?从他们身上,我们人类学到了什么?

5、 四人小组自学。

要求:

(1)从3、4、5自然段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学。

(2)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研究蜻蜓的翅膀,解决了机翼因为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

研究苍蝇、蚊子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性能优良的新式飞机。

B:课文中的哪句话说出了原因,大家读一读。这句话里,哪几个词语是最重要的?(均匀、分散、各个部分)

C;设计师就从这样的现象中受到启发,设计出了哪些建筑物?

7、 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来朗读。指读,点评,齐读。

8、学习第6自然段。

(1)、 除了这些,人类还模仿什么生物发明了什么东西呢?

(2) 省略号什么意思?

1、 指读这一自然段。

2、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这句话起的是什么作用?

3、 齐读。

五、布置作业。

收集课文以外的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

1、 学习了课文,你觉得有什么启发?

2、 除了文中列举的那些事例外,人类还向哪些生物学习过?

1、 朗读课文。

2、 默写词语。

3、 说说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