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好句好段摘抄 教育理想国读后感(精华6篇)

教育理想国读后感(精华6篇)

我们已经按照您的需求为您整理了一篇“教育理想国读后感”文章,我们会在网站上发布更多相关消息请留意。因为读书的人阅历与经历的不同,所以读书之后的感悟也会有所不同,在看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不少感悟。 读后感是表现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的途径和方式。

教育理想国读后感 篇1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20–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教育理想国读后感 篇2

暑假里我读了《教育理想国》这本书,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正是赵国忠老师,用不同植物作喻,将中职学生的教育难题一一化解。这让我不禁想起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洋葱、胡萝卜和西红柿/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他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南瓜不说话/默默地成长着……

这是德国诗人于尔克·舒比格在《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里的一段有名的诗句。老师用此诗来鼓励这些在中考中被“踢出”普高教育的主儿——解释是没有用的,不服气也是没有用的。只有不断成长,像勇敢的南瓜一样,用果实来证明自己。在很多人眼里,职业教育是失败者的教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精于一行、专于一岗的技术工人越来越受到青睐。赵国忠深谙为师之道和师爱的真谛。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已经用她的信任与接纳为每个孩子埋下了希望和目标的种子……老师的期望给学生以希望。有朝一日终会在孩子的心里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师者父母心,即使自己的孩子是个南瓜,我也觉得他是南瓜中最好的。

在赵国忠老师的笔下,有这么一段生动地描写:暮春初夏时节,在我的学生即将毕业之际,院子里的刺麻苔开花了,一蓬蓬茂密的深绿色枝叶间,乳白、鹅黄、金黄、粉红、大红、紫黑多种,花朵有大有小,或重瓣、或单瓣,簇生于梢头,含露乍开,姹紫嫣红,整个校园都因它而亮丽生动了。这是院墙最好的装饰,我一直被这种美丽繁芜的花朵所陶醉,如今更它被蓬蓬勃勃的绽放所感动。微风吹来,空气弥漫着缕缕幽香,我不禁发问,如此美丽芬芳的花儿,色泽鲜艳不逊色于玫瑰、月季,气味芳香无愧于芙蓉、水仙,怎地有一个“刺麻苔”的名称?它的学名是什么?

赵国忠老师有一本专著就是《我班有女初长成-“刺麻苔”班成长日记》。

为学生起名“刺麻苔”,这是一个多么不雅的名子啊!

赵国忠老师说她喜欢“刺麻苔”,感觉自己的学生就是“刺麻苔”。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个性张扬、满身是刺、桀骜不驯、有着千奇百怪的毛病,却又娇憨、真诚、热情、仗义,让人恨也不是、爱也不能、泯顽不化、割舍不下、最终成为劳动中不怕艰辛、工作里不挑肥拣瘦的“问题学生”。

我似有所悟,也许因为它带刺,也许因为它太好养、太普通,不会讨人喜欢。

但是作为老师,作为老班,他从刺麻苔的身上发现了中职生身上的优良品质——不招摇,只是紧紧地、一蓬蓬地依偎在一起,做最朴实无华的栅栏,从不以为自己没有玫瑰的受欢迎而愧赧,也不认为自己比牡丹卑微而遁形,更不以自己只占据院子角落而认为自己不是花!她一直生活在园子最贫瘠的土地上,却葱葱郁郁、蓬蓬勃勃、争奇斗艳。因此,他才把这些孩子叫做“刺麻苔”,并郑重地宣布:他不仅仅只叫“刺麻苔”,他还有一个美丽高贵的名子——蔷薇。真的,赵国忠对学生的爱是那般真挚、纯粹,不掺杂任何功利的因素,完全爱在骨髓,爱在灵魂深处。在她那里,眼泪是爱,斥责是爱,不理睬是爱,甚至恨也是爱。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缺少有效的沟通。任何问题的背后都有正面的东西,我们要善于去了解,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真正蹲下身来与学生平视,让学生感觉到被老师理解和尊重,进而感受到老师那份真爱,这样才能慢慢抓住学生的心,才会打开学生的心扉,师生形成爱的互动。

教育理想国读后感 篇3

读了一书,细心品味作者的教育理念,是我对未来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文章中作者从我心中的理想学校开始,用远大的教育理念深入探寻未来教育理想和理想的教育。教育是一种理想的事业,它是指向未来的。教育借助于理想才能使人类对教育的至高无上的追求变为现实,才能使教育由“此岸世界”跃升至“彼岸世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充分把握处于未来社会中心的教育走向,洞悉未来教育发展的特点,才能使教育得以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的教育改革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教育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教育。

通读全书,我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

诚如朱永新教授说的“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

掩卷沉思,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触颇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

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自豪的说“我们是新教育人”!

教育理想国读后感 篇4

“只要我们有梦想,只要我们在行动,我们就会不断地前行。只要我们不断地前行,我们就会实现我们的梦想。”这是我最近在读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给我留下的极其深刻的印象。

朱教授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的机遇;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激情、诗意、机智、恒心的源头活水就是理想。我愿意跟随有梦想的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行走在充满理想和希望的新教育之路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最终改变我们目前的教学环境而不懈努力。

朱教授在书中谈到了他理想中的学校,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而我对朱教授所谈到的他理想中的校长,有很强的共鸣。是的,校长就应该是一个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使命,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校长;应该是一个珍惜学校的名誉胜过爱护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生命的校长;应该是一个不断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和办学理念,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善于协调上下左右关系,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以促进学校发展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并能成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出色的组织者和身体力行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给教师创造一个辉煌的舞台,善于让没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使学校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的校长。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应该以此为一面镜子,事事对照,时时对照,日臻完善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理想国读后感 篇5

学校:姓名:暑假里我读了《教育理想国》这本书,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正是赵国忠老师,用不同植物作喻,将中职学生的教育难题一一化解。我不禁想起一句话-生活不仅关乎当下,而且关乎诗歌和距离。

洋葱、胡萝卜和西红柿/他们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他们认为这是幻想/南瓜不说话/在沉默中成长

这是德国诗人于尔克·舒比格在《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里的一段有名的诗句。老师用此诗来鼓励这些在中考中被“踢出”普高教育的主儿——解释是没有用的,不服气也是没有用的。只有长大了,像一个勇敢的南瓜,用果实来证明自己。

在很多人眼里,职业教育是失败者的教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受到青睐。赵国忠懂得做人之道,懂得爱的真谛。

因为在她的信中,她用自己的信任和接受,为每个孩子播下了希望和目标的种子,老师的期望给了学生希望。总有一天,它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即使我的孩子是南瓜,我认为他是最好的南瓜。

在赵国忠老师的笔下,有这么一段生动地描写:暮春初夏时节,在我的学生即将毕业之际,院子里的刺麻苔开花了,一蓬蓬茂密的深绿色枝叶间,乳白、鹅黄、金黄、粉红、大红、紫黑多种,花朵有大有小,或重瓣、或单瓣,簇生于梢头,含露乍开,姹紫嫣红,整个校园都因它而亮丽生动了。这是院墙最好的装饰,我一直陶醉在美丽的野花中,而现在它却被盛开的花朵所感动。

微风吹来,空气弥漫着缕缕幽香,我不禁发问,如此美丽芬芳的花儿,色泽鲜艳不逊色于玫瑰、月季,气味芳香无愧于芙蓉、水仙,怎地有一个“刺麻苔”的名称?它的学名是什么?

赵国忠老师有一本专著就是《我班有女初长成-“刺麻苔”班成长日记》。

为学生起名“刺麻苔”,这是一个多么**的名子啊!

赵国忠老师说她喜欢“刺麻苔”,感觉自己的学生就是“刺麻苔”。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个性张扬、满身是刺、桀骜不驯、有着千奇百怪的毛病,却又娇憨、真诚、热情、仗义,让人恨也不是、爱也不能、泯顽不化、割舍不下、最终成为劳动中不怕艰辛、工作里不挑肥拣瘦的“问题学生”。

我似乎有一些了解,也许是因为它有刺,也许是因为它太容易养了,太普通了,不讨人喜欢。

但是作为老师,作为老班,他从刺麻苔的身上发现了中职生身上的优良品质——不招摇,只是紧紧地、一蓬蓬地依偎在一起,做最朴实无华的栅栏,从不以为自己没有玫瑰的受欢迎而愧赧,也不认为自己比牡丹卑微而遁形,更不以自己只占据院子角落而认为自己不是花!她一直生活在花园里最贫瘠的土地上,但那里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竞争激烈。因此,他才把这些孩子叫做“刺麻苔”,并郑重地宣布:

他不仅仅只叫“刺麻苔”,他还有一个美丽高贵的名子——蔷薇。真的,赵国忠对学生的爱是那么真诚纯洁,没有任何功利因素。他的爱深入骨髓。在她那里,眼泪是爱,责备是爱,忽视是爱,甚至恨是爱。

我们在教育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任何问题的背后都有正面的东西,我们要善于去了解,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真正蹲下身来与学生平视,让学生感觉到被老师理解和尊重,进而感受到老师那份真爱,这样才能慢慢抓住学生的心,才会打开学生的心扉,师生形成爱的互动。

教育理想国读后感 篇6

这是我第二次读朱永新教授的著作。同样收获丰富。书中说到: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教师。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位理想的教师,应该充满理想和激情。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和家长拥护的老师。正如书中所讲的,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教师必须放开架子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学生的建议和意见,理解他们,关心和呵护他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我更加我明白了教师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爱是相互的。在我数学课上,我会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让他们身心都健康发展,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即品行是第一位,其次才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体会老师对他们关的心和爱护,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他们的未来,这就是理想和尊重,这就是师爱无暇!

书中有一段文字我记忆深刻: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特别是面对后进生的时候,往往看到的是他的劣面,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自尊、有不同个性的人,尊重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爱在细节,德在悟人处。爱学生,就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把每一次教育看作是一个互相交往的、心灵相通的过程,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都是好孩子。特别是班上的后进生,我们老师更要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给予孩子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多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不要讽刺挖苦这些孩子,要抓住时机多表扬鼓励。

从书中我还体会到,做师德高尚的老师要会付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一个好教师也要有好的师德,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师德与关怀体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比如帮助孩子整理红领巾,整理孩子们的帽子等等,给孩子们欣赏和鼓励的眼神,口头上的激励和表扬……这些细节,往往渗透真爱,也最容易感染童心。同样,真正的“德”不是高谈阔论,而是要体现在里里外外,尤其是细节之处、无微不至之时,在领导看不见,同事不知道的情况下,还能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并能从中感受到教育之乐、教育之美。奉献也会带来收获。如果斤斤计较于眼前得失,恐怕就会失去长远利益。

我是一位数学教师,数学课没有语文英语课堂那么有趣生动形象。我会认真钻研教材,争取学习机会,多学习同年级同科目老师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模式,课后及时反思与改进,并且还要给家长多沟通交流,争取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教育管理好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想得到了一次重大的洗礼。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朱教授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方向,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进步,同时我也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家人阅读和欣赏。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我们就会快乐幸福的收获着……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