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好句好段摘抄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范本5篇)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范本5篇)

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总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被用到;阅读作者的作品之后,我们内心都会有所触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一篇引人入胜的读后感呢?如果你想了解“寂寞的游戏读后感”背后的意义和故事,不妨继续阅读本文。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篇1】

柔光里生发出寂寞-《寂寞的游戏》读后感500字!

这里的寂寞大约就是孤独,但是孤独被讨论太多了,改成寂寞,反而别致。

寂寞是小事,用文字表现寂寞就形成了文学,所以文学的本质是艺术。艺术不解决问题,艺术只负责呈现。

作者极其敏感,从童年到中年到老年,无论主角配角,统统走进了寂寞里。儿时捉迷藏的游戏,渴望被发现,却没有被发现。司马光砸缸砸出了自己。给身体装上马达,在鱼缸里下潜。敬重的老师老了,失了智。送行的人三三两两,在车站匆匆一瞥又别离,奔向各自恍惚的未来。“我”与父亲关系很好,他进屋来看我,我一时不知怎么面对而选择装睡。妻子提议丈夫各自给对方写一段话,装在瓶子里埋起来,等二十年后再打开,妻子提前打开,发现丈夫放了空白字条,于是默默收回了自己的字条。中年离异,男人带孩子去寺庙游玩,想给孩子讲解木鱼,孩子却一心想看金鱼。本来信誓旦旦,用“人都是要死的”安慰自己,随意着装出门,中途却置办了西装领带,折回去见前妻孩子,发现人已经走掉了。

袁的写作是上帝视角的白描,人物几乎没有心理活动。大多数故事充满了柔光,在柔光里生发出寂寞。这个特点在《送行》里最突出。

我开始讨厌文学了,可是除了文学,又没有别的形式可以精确表达这种敏感,有点悲哀。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篇2】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1500字!

台湾诸多作家是冷色调的,阴郁、冰凉,象最早接触的李昂小说《杀夫》,读起来有种窒息感。

人生是场悲剧,这话叔本华说过。因为生命终將走向死亡。好在叔本华还讲过,人生犹如绕行炭火铺就的路,在跑道中间只有几处清凉的落脚点被看作是幸福的地点,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奔跑,只能获得片刻的幸福的感觉,最终还是倒毙在炭火中。

而读起冷面笑匠袁哲生的书《寂寞的游戏》,人生简直连中间那点炭火的热都沒有了,只剩下:

冰堆!

路上飘着雪花,走着走着少年的朋友走远了,夫妻走散了,兄弟走淡了,母子走疏了,父子走开了,而作者呢,39岁时,他把自己也走丟了。

象压轴短篇巜寂寞的游戏》,一打开袁哲生先生就亮明自己观点:

人天生就喜欢躲藏,渴望消失,这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事;何况,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我们不就是躲得好好的,好到连我们自己都想不起来曾经藏身何处?

经历过社会风雨的人都懂得这是萌生怯懦心态时的肺腑之言。贫困、疾病、失业、生死,哪一件不令人困惑?哪一个人初始面对这些时不惊惶失措,急欲寻觅一处安全岛躲起来,甚至回归母体?躲进娘肚子。从这个想法来看,作者始终沒能走岀自己婴幼儿时期,犹如卡夫卡一样:世界于我就是道道障碍!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篇3】

小说中所述少年捉迷藏时玩伴直愣愣的盯着我的背后,一动也不动,令人不寒而栗。沒有表情,眼球空洞。这不是死神般可怕吗?

而在小说集中间,回到成人社会。元霄节,夫妻两做了铁罐灯笼,去寻觅一群孩子,点完所有焟烛,都沒找到。那天晚上,一直未曾怀孕的妻子失眠了,她提议夫妻各写下一句最想告诉彼此的话,放在玻璃罐里,埋在土中,二十年后才可以挖岀来。他自己留了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七年后妻子死了,他挖开一看,妻子的心愿纸已拿走,只剩下自己那张白纸。肯定是妻子偷看了丈夫什么都沒写,大失所望之下,抽走了自己的信,而那时妻子已经离他远去。

哀莫大于心死!世态炎凉,喜怒均无,这人生的确有些寒冷诡异了。小说结尾一篇,夫妻离异,父子分开。人到中年的男人一手捏着佛珠,一手提着儿子遗落的金鱼。想象着远处漆黑的夜空底下,那一道优美起伏的棱线、那静穆而哀伤的山脊,总是令他想到母亲。

伴随火车运行的声响,金鱼翻了肚皮死了,主人公浅浅地入睡了。这部小说透露岀浓浓的凉意,就象一个已经生无可恋的人在落日黄昏下对自己系列情缘进行一一的感悟、伤逝,看破虚空香色界,最终,纵身一跃,跳入另一个空间。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篇4】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500字!

去年看但是还有书籍节目时种草的一本书,老赵说他想看,这可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难得他对文学有兴趣,立即下单。他什么时候读完的,我不知道,反正我是一直拖到现在才读……

短篇小说集,第一篇就是同名短篇《寂寞的游戏》,也是我书中唯一喜欢的一篇。袁哲生,这个陌生的名字,我之前从未听说过,更没读过他的任何一部作品。我惊讶于他笔触的细腻,内心的敏感,看世界角度的奇特。后来了解了一下作者生平才明白,这原来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作者已于2004年自杀身亡,生命永远停在了39岁那一年……

其余短篇,比如《送行》,获奖作品,却读的我一头雾水,读后感只有四个字——不知所云……这片短篇后还附了当时获奖的评委的决审意见,只能说专家就是高[发呆]。这篇里只有那个父亲形象,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朱自清的《背影》,那位跨越铁轨去买橘子的父亲。

晚上,我刚读完这本,老赵正在旁边看某个电影的介绍。我瞥见了许光汉,于是也凑过去看了会儿,突然听到主角开始讲那个可怕的司马光的故事,正是袁哲生在《寂寞的游戏》里写的那个让人背脊发凉的故事……电影就是去年年底在台湾大火的《阳光普照》。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篇5】

这本书是在国庆回家的高铁上和家里读完的。高铁上其实不太适合看这类清冷的文字,看不太进去,也读不太出来。所以现在总觉得对不起前几个故事,因为并没有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甚至已然开始遗忘。

未曾想的是,在邻近假期尾声的一个降温的初秋傍晚,我斜靠在书房旁的一张床边,翻开的这最后一个名为《木鱼》的故事,实在是让人非常惊讶,怎么会写得如此好。

《木鱼》讲述了一个关于母亲、孤独、佛学、死亡与一生的故事。总也抽不完的香烟、给平平买的篮球、翻起肚皮的金鱼、回忆里的母亲、手持电话的前妻、镜子里那个臃肿好似没有汗腺肥猪的自己、斥巨资购买却没有派上用场的西服,还有那一串念珠,一段心经

所有的意象都蒙上了轻薄又冰冷的面纱,即便不去掀开,可能感受到那背后的寒冷、孤独、绝望与挣扎。上次有这样的感受,是在看《伦敦生活》的时候;再上一次,是在读《北回归线》的时候。眼前的文字仿佛一张无形的手,毫不迟疑、绝不懈怠地直接抓住了跳动的心脏,无比凌厉的窒息感。

可能是当时的心境,读到这个短篇,突然之间会很感动。仿佛看到了可以把自己某些时刻的情绪与思绪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作品。即便这文章无比苍凉又冰冷,即便那些记忆刻骨又陌生。

孤独,才是人间常态吧。所以我们才需要细细思索并追寻人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毕竟所有悲欢喜乐都不会那么纯粹。每因琐事或杂事而感到极度委屈或愤怒或悲伤的时候,又会捶胸顿足地告诫自己“人不过是一堆无用的激情”。读《寂寞的游戏》的时候,已经可以感受到袁哲生先生的努力,一个坠入水中之人的极力挣扎与呼救,仿佛可以听见他无声的呐喊,仿佛可以看到压在他心头的重负,仿佛可以领悟到他的笑中带泪。他后来的抉择,似乎也就不难料到了。

通过袁哲生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寂寞”的另一种书写。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