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好句好段摘抄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伴着我们工作的不断优化,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范文能够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也许正需要一些范文作为参考,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道德经读后感【篇1】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道德经读后感【篇2】

天地无名:天尊地卑,天虚地实,虚则至贱,实则至贵。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此天之道,地之德。故曰:天道清,地德宁。天无以清而贵实将恐裂,地无以宁而贵上将恐发,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是故尊当以守卑,贵当以守贱。天尊以虚故清,地实以卑故宁,侯王居高而自谓孤、寡、不毂。

治国无执无为之妙可用射箭之道来阐述。弓身(天子)制定执政方向要跟手(百姓)的需求相合一。虽然是弓身(天子)制定方向,而实则手(百姓)在执弓,故弓身攘无臂,执无执。

方向对了,弓弦(三公、诸侯)、箭(百官)的施政目标手(百姓)自然愿意去实施完成,弓、箭(百官)无执而手(百姓)执箭拉弦尽其力去完成目标。手(百姓)执弓、箭是为民主;若弓、箭执则为非民主,是专制。弓者为道己日损而善用箭者之才能,弓者为无为,使箭者发挥才干射中目标。故弓身弓弦无执无为,箭者无执有为,手者有执有为。弓、箭、手三者不可缺一,若有一失,自然之道不行也。

弓者有为,事倍功半,则施政目标难以达到,为者必败之。若弓者有执,则执政方向与百姓需求相背,执者必失之,民心必乱,百姓畏势不畏死而重物质享受而多远走他乡他国(远徙)。故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必败之,执者必失之。

无为者必无执,无执者未必无为。

治国有以下六者:道者、德者、上仁、上义、上礼、前识者。

(1)弓身无执无为(道者),弓弦无执无为(德者),下知有之。

道生之,德畜之,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德者可谓贞臣,道者宜为下,故名德道经。

圣人损有余而补不足,藏富于民,民用充足,消除了因百姓购买力不足而产生的难得之货(不贵难得之货)。

上位者俭己而不奢,不铺张浪费,则能渐除奢华浪费之风。

圣人不欲见贤,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是以下知有之。

功成事遂,圣人功成而不居并归功于下,圣人使己无功,下欲亲誉之而无能名焉。百姓都说:我只是做了理所应当做的事,而不争功(我自然)。上下皆不争功,故老子曰:圣人不尚贤,使民不争。

以其不争,不居功,故道者德者无为而无以为。上功成不居,则民不争。天人合一之道。

候王居上位而当自谓孤、寡、不毂,守之以下守之以柔;国大民众而守之以寡小(小国寡民),则大国能兼畜小国,大国小国各得其所欲,则有核弹、导弹等百倍于人的军事武器而不必使用(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百姓不在因民用不足生活不安定而去使用车船等工具远走他国他乡以求丰厚的物质生活,车船不再因民大逐私利、生活不安定、缺乏安全感而使用,百姓能安居乐业。百姓归于纯朴,结绳记事以立约而民不会不守信。

(2)弓身无执有为(上仁),为者必败之;弓弦不能尽其才,下亲而誉之。

上仁之君执政方向与百姓需求相合一,无执也。无为者必无执,无执者未必无为。

上仁之君施政目标有所达到,则功成而居,使己有功,百姓亲而誉之,下亦必争功之大小。有功之君有为也,用人有误,不能尽用人之才能,勤政为民,败于有为而不能无不为,施政目标有所不能达到。施政目标未能达到,故民无以为。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3)弓身执者(上礼),执者必失之,弓弦无执有为(上义),下畏之。

执者之昏君用无执之能臣,故为上礼。执政方向与百姓需求相背,故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与上礼进行对比,弓弦能劝谏上礼之君,有所调整而无执为民,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执者之君高税食于民,损民之不足。民知其恶而畏其势,民畏势而贿,长此以往,天下人多用私权谋利贪腐(民多利器),而全民皆腐败。故国君不可用私权使百姓畏(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鱼脱于渊则失水,君使民畏则失民。大国不可恃强使小国畏,大国宜为下。

民用不足,民观上奢华,必追逐丰厚的物质生活,制造各种假冒伪劣产品以图利(奇物滋起),伪造各种民用不足产生的难得之货,偷盗成风,法律多因执者之官太多而难以执行,百姓畏势不畏死,虽有诸多律法但百姓已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故曰:上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4)弓身执者攘臂而扔之(前识者),弓弦执者,下侮之。

执者之君强推与民需相背之政,无执之臣必不能久存,故上礼为之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为前识者。前识者自见自是攘臂而扔之,故曰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夫使众畏以至于恶贯满盈,则下侮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大道废,焉(安)有仁义?智慧出,焉(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安)有孝慈?国家昏乱,焉(安)有贞臣?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另有所嘱: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试解:刍狗者,敬而用之于祭祀,天地当爱万物为本,敬而用之。天地无名不以己仁,致虚守中之道。故以此可知:大道非恒道,废之而无道。无名非恒名,失之而有名。(无执无欲不以己有德谓无名)。

老子三宝:夫盗跖为盗以图利,多欲也,多欲而奢,舍俭也。夫勇有三勇:慈勇不敢为天下先而为是谓义勇,慈勇敢为天下先而乱为是谓乱勇,舍慈而勇是谓盗勇。入先出后以盗财物,舍慈而勇也,盗勇也。分均,图结党也,结党以使众畏而为强梁者,结党以谋私利而使众畏而失众,不知也。为盗而自以己有功自夸己圣是为敢为天下先也,夫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夫为盗而舍三宝,是谓不知常,大凶也。

老子:弓身无执无为,弓弦无执无为。孔子:弓弦无执无为,箭无执有为。墨子:箭无执有为,手有执有为。

道德经读后感【篇3】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道德经读后感【篇4】

在我国两千多年灿烂的文明发展过程中,百家争鸣,各路思想争相斗艳,而其中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学派与儒、佛并立,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这三个体系对中国古代甚至近代哲学.宗教,政治,思想等领域形成了极大的影响。先人的智慧发展到今天也被衍生到各个领域,同时也被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解读。而《道德经》作为老庄思想的集中体现,老庄思想中“胸怀宽广,无欲无求,宁静致远,博爱”的积极思想在现代生活中仍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说到胸怀宽广,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告诉人们应该拥有水一样的品质。一是柔弱,这种柔弱不是指性格上的柔弱,而是像水一样的柔中带刚,不为争强好胜而烦恼。二是甘愿身处卑微,这不是告诉人们要降低身份,而是告诉人们行事要低调,如吕蒙正所说“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中”要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像水一样,看似平静却蕴含强大的力量。三是告诉人们要“善利万物而不争”,告诉人们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自己,这实在是一种胸怀天下的博爱精神。

而老子同时很推崇另一种精神,即“无欲无求”,也许很多人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喜欢将他理解为老子的一种消极思想。然而我们应当放下平时忙碌的心,静静的在午茶之后慢慢咀嚼这种思想的深刻内涵。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即每天不断的去学习,同时不断的用“道”来修炼自己的内心,那么我们的包容心就会越来越大,思维越来越清净,做事更专一,全神贯注,这个境界老子叫“无为”。老子说的“无为”并不是“不为”。“无为”是我们的硬实力很强,但硬实力跟我们融在一块,没有妄想,没有偏执,没有条条框框束缚住我们的思想,这个境界是无为境界。在无为境界下,可以无不为,办到一般人办不到的事情。

所以做一个安乐自在的人,主要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和修养,谦冲淡泊,处下不争。学问和知识也要平衡,不要只有知识没有智慧,只有技术没有良知,失去了道德判断能力。如此看来,老子所谓的“不为”思想更多的是告诉人们要用道德和能力两只手去做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整个社会的集体成功。

老子的另一种广为人知的思想是“顺其自然,从天道”。这其中的经典之句莫过于那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们应当小法天地之理,而天地之理应该效法道,而所谓的道则是自然之规律。这是告诉人们,万物皆有理,而人们作为万物之灵长,更应当遵守自然之规律,在这个充满主观思想的世界里,这样的思想难能可贵,但正是因为正确所以可贵,正是因为可贵所以人们应当去追求。当今世界的人们,不断的夸大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积极的发挥改造自然的能动性,似乎忽略了自然的规律,而这最终的因果必报于己。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的时候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听天命,尽人事”而不断的逆天行事,终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如全球变暖一样。这种尊重自然法则,告诉人们顺应自然的思想在今天的社会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老子同时还十分推崇“谦退”思想。老子认为大道“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所以人也应该自谦。自谦的表现就是“不自大,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自谦是会受益的,这一点与孔子有相同之处,孔子也说“满招损,谦受益”,所以不自大,反而能成其大,不自见反而能明,不自是反而能彰,不自伐反而有功,不自矜反而能长。谦的反面是骄,骄的表现是:自大,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骄是会“自遗其咎”的:自大反而不能成其大,自见反而不能明,自是反而不能彰,自伐反而无功,自矜反而不能长。由于谦虚,所以不与人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只有不与人争,才能使天下没有人能争过自己。不争的人是是上善,“即“上善若水”的思想,这与他博爱思想是相联系的。而这里的谦逊思想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之一。

而在解读《道德经》时,我们也应当辩证的看待其思想。老子人生观的要义是法自然,讲道修道,并不只限于个人修身,其目的是由修身推之于治天下。但他忽视了人对自然的推动作用。一切都顺应自然,因而带有宿命论的消极成分,并由此提出了“绝圣弃智”“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的政治主张。这些思想具有极强的时代特点,而在当今社会这是我们在学习这部著作当中应该注意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生产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时代,如果完全按照老子的政治主张来治理国家的话,无疑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等等会停留在一个不高的水平上,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们应该辨证的眼光来读这本书或是古人的思想,辨证的吸收它们的思想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蹋,进而深化我们的思想。

道德经读后感【篇5】

20xx年8月,我正式开始了诵读《道德经》的路程。在此之前,其实水莲老师早就向我们推荐了这部经典,可能是机缘来得刚刚好,我就是在那个时间点,从内心深处愿意亲近《道德经》了。

我还记得第一次正式诵读《道德经》的情景。瑜伽垫一摊,水杯一放(原先诵读时会口渴),两腿一盘,坐北朝南,就这么不疾不徐地开始了,居然可以整部从头读到底,不像之前诵读时心情那么难耐,口渴,想放弃。读完整部经典,内心特别舒适,宁静,放松。

哇塞,原来《道德经》这么好啊!从此以后,我对《道德经》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走到哪里,都要带上她。陪孩子参加兴趣班的时候,上班的时候,出门旅游的时候;见缝插针,有机会就拿出来读一读。甚至上洗手间的时候也绝不落下与她亲近的时刻。

一晃三年多过去了,粗略算下来有诵读1000遍以上了。也得益于水莲老师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在我们部门,每天中午都会组织《道德经》诵读与读后分享。即使自己哪天懈怠了,也不用担心,我们诵读的路上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大家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在诵读的初期,我是有些不同的感受的。那天,照例睡前读一遍《道德经》,读着读着,我恍惚间听到女儿在叫我,抬头望向女儿和先生,他们在跟我说话,但是声音却是那么遥远和不真实,环境也很奇特,就像在看电影屏幕一样,屏幕中的他们在与我对话。但,我却是观众,我不存在他们的空间里。这种感受存在大概几秒左右,当时有些惊慌失措,当我咽下口水后,一切都恢复了正常。

我把这个感受跟水莲老师分享了,她告诉我,不要怕,有些人在诵读《道德经》的时候,确实会有不同的体验,你是非常有根器的,一定要坚持诵读啊。

我很幸福,在人生的路上遇到《道德经》;也很幸运,在我遇到困惑的时候,还有一位“心灵导师”会为我带来生命的启发和正念。

我小时候体弱多病,思想就特别敏感,经常会想到死亡。如果自己死了,那我有灵魂吗?如果有,那灵魂的归属在哪里?如果没有,那我现在存在的意义在哪?对于死亡的恐惧会让我吓出一身冷汗。

说来也怪,《道德经》读了几百遍之后,我突然不畏惧死亡了,没有原因地自信,相信自己死后,将来要去的地方一定特别美好。而且我找到答案了,人死亡后是有灵魂的,众生会再次踏上轮回之路。有生之年,如果《道德经》无法让你解脱,但至少,在这一世,不会活得像行尸走肉。人生的三层楼,至少你不会掉入物质层,一生为物质忙碌,被他奴役。

我自己就有比较深刻的体会。以前,我比较容易被负能量吸引,会沉浸在负能量的状态中不能自拔。现在当我遇到自己负面情绪的时候,能够及时觉知并且“止住”。第四十四章提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人生想要长长久久,就要学会知足,知止。而且我发现,所有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都是自己内心的问题,你的心觉察了,打开了,放下了,那所有的矛盾都不存在了。一切事物唯心所现,现在有一本经典能够让你修心,你有什么理由,对她说“不”呢?

书读千遍,其义自见。有时候,自己在忙着手头活儿的时候,会突然奔出《道德经》某一章节的语句。有一天,当我心里飘进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忽然一个念头闪现,《心经》中提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老子也说了啊!有和无,就是空和色。“有”代表有形的物体,就是“色”;“无”代表空无、虚无,就是“空”啊。

“无”和“有”同一根源;“空”和“色”也是同一根源。只是名字不同罢了。整整一部《心经》所讲的内容,老子第一章就提到了。而同一根源是什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我认为就是“道”。

真真感叹经典的殊途同归,异曲同工!《道德经》能量之广大,无法用语言去形容,唯有珍惜当下,坚持诵读,就会找到内心的答案。

我特别欣赏现在的自己,享受现在的家庭生活,喜欢自己的工作,也特别乐意帮助别人。因为: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道德经读后感【篇6】

《道德经》又称作《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着作。从古至今,人们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了许多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我认为在当前学习“国文”的热潮中,《道德经》对于我们每一名机关干部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十分值得学习。

《道德经》是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人生、对自然规律以及对当时政治的态度。《老子》的文体,不同于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文约五千字,是由一些言简意精的哲理性语句组成的。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行文流畅。《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辞藻并不华丽,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琢磨、体会。

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传统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机关干部来说,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本份,为人民服务,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平淡处世,清静自省,坚忍不拔。精读之后,我对《道德经》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道德经》十六章有言:“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我理解,所谓“致虚极”,就是“致极虚”;“守静笃”,就是“笃守静”。我想,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致虚极”是说,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话,要努力使自己达到极端空虚的境界。极虚指心灵一尘不染,近于真空,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杂欲。“笃”是敦厚,笃守就是坚守。“守静笃”就是坚守静寂。

我认为二者的辩证关系就好比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动与静是互为因果的,自己静才能感知外界的动,自己动就无法知道外界的真实。因此,我们的心境只有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为人处事的作风。作为年轻干部,豪情满怀,思维活跃,是青春的本色,但是要懂得欣赏“宁静以致远”的境界,我想,真正立志高远、有所作为的人应该是低调、内敛,不事张扬,为人谦逊的。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所谓“只有厚积才会勃发”。 这就是我由“致虚守静”感悟到的“平淡处世”。

《道德经》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一章意在说明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无厌欲望不同,正确的养生方法是只满足生理需求,而不是放纵欲望(这一点,已经得到今人的共识,并为科学所验证,实在令人钦佩)。欲望从哪里来,欲望来自感官的永不满足的追求。老子在这里形象地勾画了人们因贪婪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老子还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有没有私心欲望,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从而适应和符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约束自己的贪欲之心。

我想,我们这些成长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环境之下的一代人,大约比我们的父辈们面对物质诱惑更早、更多。在现实生活当中,对于物质诱惑、利益分成,如何保持操守,将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古人有“慎独”之说,无非是指当人们在一人独处之时更要保持操守。是以,我认为,净心寡欲,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于个人来讲是很潇洒的事,古人所谓君子之风,“真名士自风流”的那种风骨,在当下已经是难得一见了,我们常常怀念那个令人心驰神往的魏晋时代……

三、道法自然—-坚忍不屈

《道德经》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按照“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说明“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时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老子还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必须拿出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保证你成功。

我从前看过一些西方人撰写的励志丛书,比如卡耐基系列以及《富兰克林传》、《比尔盖茨传》等人物励志传记,那时还没有拜读过《老子》,现在来看,深感《老子》在励志这方面的阐述尤为深刻、朴素、特别,简直是真知灼见!我想,我们这些70后在忙着激情创业之时,应该自觉接受祖国国学的厚重熏陶,勤思考“我在做什么?我想干什么?我要干什么?”三个问题,只有“打有准备的战”才能最终走向成功之路。

总之,细细品读《道德经》,吸取其精华来加强我们的营养,对于我们这些青年人将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充电”。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特别就读书对领导干部提出了“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要求,作为青年干部,在举国上下这种浓厚的读书氛围中,我深深感到对“国学”书籍学习的渴望。我将把对《道德经》的学习作为学习“国学”书籍的一个良好开端,很好的坚持下去。

道德经读后感【篇7】

道德经分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共计八十一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书,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这部书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源、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毁灭的规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当为万经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章主要阐述了世界万物相辅相成,互相转换的辩证关系。存在与消亡、困难与简单、修长与粗短、高尚与低下、超前与落后都是通过相互对立、相互比较而得以体现。

世间的一切概念和价值都是人为设定的,价值的判断都是比较产生的,所以对立的关系是变动的。因此价值的判断也是变化的。世间的一切都是两两对立产生的,如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恶,美和丑,我们都要泰然处之,不能庸人自扰。

而后半段则根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准确论述了老子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表明了老子顺应自然本性,反对好事无为的基本态度,让万物自然生长发展,效法自然,顺应大道。

道德经读后感【篇8】

近几日心中烦闷,搬出来一堆旧书,还不够就从网上读,一不小心读到了一本书,一本让我受益终生的书,一本让我可以有自己的理想基石去观望世界的书,一本给了我一个可以享受生活后去回馈生命的书……他是《道德经》,他诠释了人格的标杆和人生的尺度。

众所周知,这本书包罗万象,就像天地一样无不覆盖无不承载,加之我是初读收获肯定又少又浅。但是有一章让我感触颇深,记得书中原文第三十三章是这样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记得当我读到这儿的时候,愣了一下,第一次感到很多大家说的一句话:道不远人!确实这其中的话多少次被多少人引用过啊。

这篇,老子在人与己之间进行相对,以更好的阐明无需溢言的人生大智慧。并不是说他要告诉你非要做到知人或者是自知,这篇无非是告诉世人知人和自知的好处,然后让人自由的去选择,这就是简朴,是圣人的伟大之处。“知人”就是能看明白自身以外的所有东西,除了别人啊环境啊,还应该包括脱离物象的东西,比如一些微妙的变化和发展的趋势,才能称得上是智慧。其实我们经常听到“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这无非是后人对智与明的选择和补充,很显然大家都需要自知,所以我们时刻要竖起一面镜子,真正的可以把自己如实的反射给内心,然后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和对自己有一个明朗的定位,才可以称得上有所贤明。

一个人可以战胜别人可以称得上是力大无穷勇猛彪悍,这也无非是在说出了另一个事实,力量大并非是强者,一个能战胜自己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坚毅、强大,因为人内心的疲软和惰性往往最难战胜,一个有了社会感官的人很难做到不去贪婪,东晋陶渊明就有过“既自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的感慨。

无论一个人多么的富有,与大自然相比都渺小到不堪贫瘠,所以只有一个人对自己的物质水准认可而不用过多的眼神去关注别人的财富,才可以使自己舒适的活在富裕的状态中,所以是知足者富。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致使竞争残酷,为了成功,人做一件自己愿意做的事,都可能受到别人这样那样猜疑和争议,更别说自己不愿做的事,就像成功学大师陈安之说的一样“一个人为成功开始努力时,别人都爱泼冷水,都可能被说成是神经病,但是神经病的开始可能就是你成功的开始”,也就是说一个要成功的人往往要都掉别人的眼光,乘着自信带着志向朝着理想远航。

每个人都会毫不例外的对人类至极的问题极其关注,老子又高明的说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一个人的形体寿命十分有限,只有一个人的精神和事迹会薪火相传成为永生。

道德经读后感【篇9】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传统教育讲座,并阅读了《道德经》这本书,对与老子阐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并有以下几点体会:

书中的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道”这个特有的名词,阐述了他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应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要不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保持人们的本性。

三、以无私来成就“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我把这种无私精神理解为“不争而善胜”。遇到事情退让无争,将自己置与度外,反而能保全身。这与第八章讲水的特性又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来比喻人,来教导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备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力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夺名利,这就是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联系到现实生活,我们在集体工作时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都一心为工作。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团队精神,正是团队成员的无私精神,才能成就我们的事业,我们个人的财富也会增加,这不正是“以其无私成其私”吗?

第九章,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贵而骄,恃才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这样才能功成身退。事物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祸相随,因此在这里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第十章,也是讲的修身,这一段用了六句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十六章,老子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其基本态度是“致虚”“守静”“归根”“复命”。“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一切物质的诱惑,回归到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了争权夺利而忘了道。既然事物的发展是变化循环的,所以要不变以应万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方面,他认为无为就能不遇到危险。

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么做?从一开始,我的生活就面临很多选择,在没有考虑清楚的时候,就去胡乱选择,导致事情的发展一步步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开始,就能静下心来仔细考虑,也许事情就不会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学习了《道德经》,能体会到的道理很多,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去。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老子的思想,而是希望通过他的思想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去正确的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多一分静气,真正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